明代金陵琴学及金陵琴派对后世琴学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历代相继活动于金陵的琴人、琴事的阐述、探求金陵琴学的渊源,从对明代金陵琴人杨抡的《真传正宗琴谱》(《太古遗音》、《伯牙心法》)的产生背景及金陵派的创立着手,通过分析比对,剖析金陵派对后世琴学的影响。关键词:金陵琴人;杨抡;《真传正宗琴谱》;金陵派金陵素有六朝古都之称,历代文人云集,琴家辈出,伴随历代王朝几度兴衰,金陵琴学也在中国古琴史上留下璀璨夺目的一页。一、明朝初期金陵地区的古琴社会氛围。明朝定都南京金陵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文教礼乐,“明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开设文华堂,广罗人才,经大臣姚广孝推荐天下能琴者三人:四明徐和仲、松江刘鸿、姑苏张用轸。”(24)进入文华堂,明初金陵琴乐始兴。徐诜,字和仲,其琴学家世相传,自南宋徐天民始经徐秋山、徐晓山及至徐和仲,其琴尤工,得心应手,趣自天成。据《宁波府志》载:尝有薛生者,能弹《乌夜啼》,号“薛乌夜”,及听诜弹此曲,乃伏拜几下,愿执弟子礼。可见徐和仲琴技之高。又《千顷堂书目》载,徐诜编有《梅雪窝删润琴谱》。刘鸿,松江人,其先祖为宋丞相忠肃公,善弹琴,其父世贤,以琴闻名浙右,师从刘鸿习琴的有张收、陈维城、扬师道等。因张收、陈维城、扬师道皆为姑苏人,后又称其为姑苏派,追其源流则实为松江琴派分支。张收,字用轸,姑苏人,为姑苏派之始。明初作为朱元璋的文臣谋士,也不乏善鼓琴者,如刘基、宋濂、冷谦等。刘基,善鼓琴,据其《琴清堂诗》:“亭亭峄阳桐,斫为绿绮琴。縆之朱丝弦,弹我白雪音。虚堂夜迢迢,华月耿疏林。凤凰天上来,虬龙水中吟。曲罢起太息,舞人知此心。”可见刘基以擅弹《白雪》曲见长。又据杨抡《太古遗音》载,刘基曾作琴曲《客窗夜话》。此外尚写有诸多与琴相关诗作,如《夜听张道士弹琴歌》、《琴歌赠刘元明》、《秋夜听冷协律弹琴分韵得夜字》等。“秋清泉籁寂,华月耿遥夜。玉琴奏瑶席,逸响发高榭,微微风入林,稍稍泉出罅。……太音信希声,余美甘如蔗。持此涤尘心,永与筝笛谢。(《秋夜听冷协律弹琴分韵得夜字》),其将琴音喻着风声入林,泉水潺潺,细腻入微,形象地将冷谦琴艺刻划得入木三分。宋濂,善鼓琴,能作曲。据其《飞泉操》并序:“浦阳玄麓山有飞泉,濂与郑源先生数观之,造《飞泉操》,鼓之琴,书诸崖石。其辞曰:‘飞泉兮浏浏,洗耳固非兮。谁饮我牛,覆谓我污兮。移彼上流!具人之形兮,奈何忘人之忧?’”除《飞泉操》外尚作有《穹霞》、《洞林》、《哀海东》、《伤姪女》四操(25)。冷谦,精音律、善鼓琴,洪武初为协律郎,奏诏定雅乐。编辑琴谱《太古正音》,宋濂为之序。(《千顷堂书目》)作为世子的朱权,早年深居皇宫,其琴学必将受到文华堂琴家的影响,朱权,著有《琴阮启蒙》、《太和正音谱》、《神奇秘谱》等。《神奇秘谱》(1425年刊行)共收琴曲六十三曲,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集。其晚年琴成就,与金陵琴学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此外活动于金陵的琴人有黄龙山、萧鸾等。黄龙山,辑有《新刊发明琴谱》(1530年刊行)共收琴曲二十四曲,其曲以江派见长。据《新刊发明琴谱》序载:“弋阳黄龙山寓金陵精舍谨书。”可知其曾客居金陵传其琴学。萧鸾,辑有《杏庄太音补遗》(1557年刊行),共收琴曲七十三曲。据《杏庄太音继谱》卷一载:“金陵门人刘皤校书。”可见萧鸾曾历游吴越,也在金陵传其琴学。萧鸾强调其琴派“徐门正传”,主张“去
金陵琴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