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心中,因材施教首先,参加工作不久,我就深刻的感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薄弱,这一点在农村中小学表现的尤为突出。我每年给七年级新生上的第一堂课,我都要问同学们同一个问题:“你们在小学上过美术课吗?”而每次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没上过。”各位老师,不知您们听了会有何感受?要知道,在偏远的农村小学语文和数学老师还不够,更不要说开美术课了!面对这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农村孩子,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为什么我们满腔热忱地走进课堂,但有的学生听课却提不起精神,恹恹思睡?为什么我们有时花大力气备课、教课,尽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而效果依然不理想?为什么我们把自以为好的东西都教给学生,毫无保留,学生的能力却依然平平?这其中固然有基础和环境的因素,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恐怕是我们所教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没有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对美术课的要求,不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呢?为此,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教材难度,增加一些乡土教材,如剪纸,秸秆、树叶拼贴等内容,结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自制各种教具,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其次,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美术新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内容在于淡化结果,突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不能单纯地认为美术课仅仅是教学生绘画,教学生照着葫芦画瓢。也就是说,美术课教学同样既要传授知识,也要育人;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进行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我开始改变教学方法,从讲台走下来,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比如,在上欣赏课时,我就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主动介绍,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先让学生交流对劳动的看法,再让学生分析绘画中的劳动场景,联系日常生活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讨论十分激烈。在分析《在激流中前进》这张画时,同学们积极发言,互相补充,对水的状态,船的处境,以及每一个人的姿势、分工甚至心理都分析的头头是道、细致入微,并在我的引导下,很快挖掘出了作品中所蕴含的人们同舟共济,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的斗争精神!整堂课在同学们热烈的发言中顺利进行,同学们从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中,感悟了劳动的意义。同时在这种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是多么富有激情,他们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啊!作为教师,我们不该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吗?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观念、行为的转变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多选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内容。在观念上要有创新,在教学中注重兴趣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手工课,让学生收集各种秸秆和树叶等材料,拼贴出一幅图画。同学们的热情十分高涨,他们不仅把我要求的麦秸杆、玉米秸皮,各种树叶收集来了,而且连我没提到的草叶、松针、细小的树枝、竹枝甚至火柴杆、鸡蛋壳等统统都找来了!他们的创造力更是超出了我的想象,那些用光
美在心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