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水晶的石头使人想起白莲花,白莲花是穿过了污泥染着的试探,把至美、至香、至纯净的花朵,高高标起到水面,水晶石是滚过了高高的山顶、深深的海底,把至圆至白至坚固的质地,轻轻地滑到了海滨。天地间可敬可赞的事物不少,水晶石与白莲花都是,人世间可仰望的人也不少,居住在花莲的证严法师就是。证严法师的话:“这世间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无可奈何的时候,所以不必太理直气壮,要理直气和。做大事的人有时不免要求人,但更要有自己的尊严。”林清玄散文《好的孩子教不坏》摘录关于教育我的看法很简单,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是“好的小孩教不坏”,第二句是“坏的小孩教不好。”这两句话并不是反对教育的功能,而是说透过教育所能做的事物实在非常有限,这个观点是从佛法的观点出发的,因为从因果律上看每一个孩子投生到这世界就像是一粒种子,种子虽小,却一切都具足了。我主张“好的小孩教不坏,坏的小孩教不好”的第二个原因,是认为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内在的渴望,而不在于填塞什么内容。一个小孩如果内在的渴望被唤起,真正想为这渴望去努力,他就不容易变坏了。这渴望,就是我们幼年时代常常写作文的“我的志愿”,那志愿如果不是口号,而是了解自我本质后的确立,渴望就产生了。反之,一个孩子的内在渴望没有被唤醒,他可能造成两个极端,一是庸庸碌碌终其一生,一是充满反社会的倾向。这就象我们不管土质,把洋芋、番薯、稻子、西瓜、松树全部种在一片地上,有的就不会结果,有的就会破坏水土,其实,教育的原理由大自然的培育与生态间就可以看到相同的道理。“好的小孩子教不坏,坏的小孩子教不好”的第三个原因,是身教育重于言教,我们要孩子有好的本质,必须自己先有好的本质,这样孩子们就不至因环境的关系走上岔路。我把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说法,用现代一点的语言就是“典型的确立”,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如果有好的典型或偶像,那么纵使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他依然有成就动机,成功的可能就大得多。我自己的环境就没有提供成为作家的资源,由于小时候的偶像都是诗人作家,也就自然地走向作家之路。我们大致上都可以同意,关于教育,人格比学问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一个孩子们若有健全的人格,而且有生活的智慧,不仅他自己的会过得平安快乐、也会成为社会的正面因素。如果我们教了许多学问、有知识的人,人格不健全,生活贫血,那么多是整个教育、整个社会的悲哀。“好的小孩教不坏,坏的小孩教不好”的结论是,如果钻石被磨出来了,不管怎么包装,都是依然耀眼的。守望的距离——周先生《守望的距离>一书,一度这本书成了我的最爱,放在枕边,反复品读先生是研究哲学的,对事物的本质对人的心理有很深刻很理性的分析,最难得的是,他把哲学的思维用浪漫而深情的笔触表达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给心灵以独特的抚慰。我觉得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此书分为十四辑,包括:存在之谜;未知死焉知生;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绚烂归于平淡;智者的心灵,等等,共收录短文九十五篇,我不在此一一列举。作者的思考涉及了生死,爱情,宗教,家庭,男人,女人,等等,他用娓娓道来的从容把人生的哲理讲的格外透彻,而读者豁然的感觉就在阅读这些智慧中产生。例如:在《存在之谜》一辑中的一篇短文《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作者写到:“世事无常使得古来很多圣贤主张退隐自守,清静无为,无动于衷。我厌恶这种哲学。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醉如痴地堕
暑假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