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小学校长三班王汉亮关键词:先行者管理者同在蓝天下,让农村孩子也能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长期追求的目标。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和教学点老年教师较多,教法和教学手段陈旧,囿于固有的经验,对改革和新事物有抵触,不愿和不能接受教育信息化等带来的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加上多数农村中小学地处偏远,许多年轻教师不愿来校执教,来的老师也是“支边”式,不能安心工作,一年后调离。加上资金缺乏的因素,教育信息化在农村中小学学校的实施,面临很大的困难。概括起来,有三大瓶颈:一是观念落后,二是技术不足,三是资金缺乏。三大瓶颈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是教育不均衡的直接原因。学校教育信息化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必由之路,校长责无旁贷,必须合理规划,抓住机遇,抢先实施。如何突破三大瓶颈?这就要发挥校长的核心作用。作为既是管理者又是领导者的校长而言需要做的就是:把正确的事做正确。什么是正确的事?只要是有助于学校发展,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事就是正确的事。学校教育信息化就是正确的事。怎样做正确?完美的策略加强有力的执行。具体来说,校长应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扮演好先行者和管理者角色。校长有“三重境界”:称职的校长管“形”,优秀的校长管“心”,卓越的校长育“神”。在学校信息化过程中,校长要首当其冲,先行先试,率先掌握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带头运用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以身作则,在思想上影响教师,引领教师。校长是学校的首席教师,负有指导和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责任,这一点在农村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不高,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设备不会使用或使用不是很熟练。受到学校经费不足的制约,组织和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是不可能的。校长要率先掌握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就能指导教师和培训教师。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软硬件建设、师资培训、管理应用、课题研究等都必须统筹规划,并且要全面融入到学校整体长远规划中,整体考虑,协调各部门的需求与资源,进行整合,妥善解决人、财、物方面的问题。方能使校园信息化建设收到预期效益。而要做好这一切,校长就必须当好管理者。要当好管理者,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规范管理。为了确保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必须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心协力。成立校级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实施及技术支持,积极建立服务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平台,做好学校门户网站建设和应用平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的维护和设备的维修。建立学校信息资源档案,做好各种设备使用、维修记录和设备的保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中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三年规划方案。(二)加大装备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要不断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树立以师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意识,在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去筹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积极争取上级的专项建设资金,争取社会团体、热心人士的捐赠,同时在办公经费中确保一定比例的投入,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不断提升,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优化,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管理机制,健全质量标准、建设标准的规范化管理,
王汉亮研修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