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孩子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有一个亲切成熟的声音来安慰和鼓励他们,可是到了中学后,却没有几个孩子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因为父母不理解他们,谈话常常是刚开个头就又被扯到学习上,被扯到“大道理”上了。孩子不说自己的心事,不是他们不愿意说,而是一次次的教训让他们没办法说! 教育者的关注太表面化、太片面化了。我们关注的所在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方向错了甚至是反了,我们的努力会有什么结果呢?这样一来,父母只能“吃力不讨好”,难道现实不是这样的吗? 关注应该关注的东西,是父母们必须做的事。四、教育者的错位家庭教育专家坐在高高的报告台上,家长坐在台下阴暗的灯光里;家长坐在椅子上,孩子则战战兢兢地站在旁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军官和士兵、上级和下级。更为糟糕的是,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如果作报告的人不吹嘘自己,很多人就会觉得他不可信。很多教育者不仅有固定的位置,而且有固定的腔调。他们在家长面前净说些空泛的大道理,看似很有学问,实际上对于家庭教育却起不到什么作用。要正确地教育孩子,教育者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教育者决不是“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孩子有他们自己的灵魂;教育者充其量只是“园丁”。园丁的第一使命就是了解植物的本性和所处环境的特点,不强行修剪,而是因材而育,园丁的职责不是凭空创造花草,而是让植物的天性更好地发挥和展现。所以,与其说植物遵从园丁的想法生长,不如说园丁遵从植物的本性来对其加以培育。教育者不应该是导师、领袖和上级,而应该是令人尊敬和信服的朋友,能通过一种合适的方式让受教育者接受必要的建议。教育者不应该站得比孩子更高,也不应该站在孩子的对面,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身旁,与孩子一路同行,只有跟孩子共同生活、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尊重和了解,我们才能发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不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可以成为的那个人。五、关于“大道理”“别跟我讲大道理”、“净说些大道理”……得到这样的回答,就会被认为是在讲大道理,是教育失败的标志。事实上,人们并非讨厌听道理,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语点醒梦中人”、“话是开心锁”等,都说明了道理对人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为什么道理会成为“大道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小心 教育也会伤人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