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学霸解题(三)〔典题案例〕案例〔跟踪体验〕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实用色彩,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永远的误读”之中。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他们发现的是一个神话的中国,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轻视——黯淡的中国形象。18世纪中后期,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鸦片战争的爆发最终使中国形象一落千丈,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一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斜视——被妖魔化的中国形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强烈的种族歧视和中国人在抵抗外敌入侵时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使13世纪成吉思汗遗留给欧洲的“黄祸”情结席卷整个西方世界。……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1949年后,西方人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中国的形象一直处于一种似敌非敌的状态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要求:任选材料中西方人对中国一个时期的“误读”加以阐释,史实正确,史论结合)[知识] 中西方历史发展状况。[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和论证问题。[主旨] 西方“误读”中国的原因、目的等方面;中国国际形象变化的原因。[正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首先选择一个观点,围绕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写出当时中西方的历史发展状况,并进一步分析西方人这样看当时的中国的目的。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答案示例] 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当时中国社会出现繁荣景象: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繁荣;文化科技发达;对外贸易兴盛等。西方:处于中世纪后期,封建统治腐朽,宗教专制黑暗。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文主义兴起发展,新兴阶级要求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统治;了解中国途径有限。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19世纪中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机器人的想象画。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想象画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说明理由。
(通用版)高考历史学霸解题3课件(必修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