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的更多办法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气质特点,都会伴随孩子的整个童年时代,但这并不等于说个人特性是丝毫不可变的,越大的男孩,越具备能力去抵消或“贯彻”天性对自己的影响。在年幼时,害羞的或敏感的男孩的认知能力不足以让他应对外界的情况,而时常表现得易怒、有攻击性的、爱冲动的男孩也大体相仿。在幼小的孩子身上,自我感受和生理本能远比他的认知能力强烈和迫切。我在工作中曾遇到一位性格“怪癖”的男孩,他在12岁的时候发现能够在遇到不快的时候“说服自己了”(他自己的话)。在9岁的时候他就会尽量避免打架和扔东西,并且在12岁时能够劝家长在他们激动的时候冷静下来。总之,在这个年龄段出现的新的认知能力让男孩得以掌握一定的自制力,以改良自己的害羞、激动或易怒的性格。此时的家长可以也必须注意到男孩的这种持续发展的新的认知能力,并由此帮助儿子掌控自己的气质特点。家长怎样促进八到十一岁男孩的情感发展一旦男孩具备了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的基础,就应该学会了解并理解其他人的感受。当然,这在较小的年岁就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但是在八到十一岁期间,男孩已经比过去有了更好的认知能力,而且渐渐地有了更多的抽象思维,这有助于他更好地了解别人的看法。切记,如果男孩在这个年龄段不能很好地体会并表达感受,就需要增强这方面能力的练习。(事实上,这种练习总是应该提倡的。)而且,家长应该开始帮助男孩理解情感的复杂性,这包括对复杂情感的解析以及如何回应别人的感受。行之有效的办法教会男孩体察并分析情感的一个技巧性方式是“设身处地”,也就是用假想第三人的手法来了解男孩的感受和反应,往往就是简单地询问他如果碰到某某事你会怎么样。这种询问立刻可以引出几种情感能力的锻炼——有助于男孩把感受口语化;对情感有所预期;分析复杂的情感;并从中学会与别人心领神会。这种技巧性做法之所以会对这个年岁的男孩非常有效,原因是这种假设的手法把男孩和他的情感区别开来,从而使他有了安全感。例如,假设母亲直接问儿子对自己的成绩单有什么想法,他很可能会说“没什么,我不知道。”;而如果稍微技巧性一点,她可以这样来问:“你觉得某某(一个小朋友)会对这种成绩单有什么感受?”怎么会不知道或“没感觉”?作为家长,有必要弄清楚男孩究竟是不愿意说出感受还是根本就没感觉,这种区别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将决定着家长的正确回应。如果男孩确实不知道,那就要强化练习情感辨识的实践;而当他知道了却不愿意说出来时,那或许是他认为这是私事,别人应该尊重,也有可能是接受了“同流规则”。家长应及时了解到底是哪一种情况,其实家长从了解情况的费劲程度就能得知真相,原则上说,探询真正的私事要更“费劲”些。继续增强男孩对“同流规则”的免疫能力如果家长每天都能安排这个年岁的孩子描述情感并允许他表达,那么男孩正好借此获得对付“同流规则”造成的情感表达的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因为男孩不喜欢听一板一眼的说教(很多女孩也是),那最简单的实践方式莫过于专心地听男孩讲讲发生在学校的事,不必苛求什么事。然后用非常自然的方式发问:“你对这件事感觉如何?”如果得到的回答总是“我不知道,”那就要继续做辨识情感的工作了,或需要通过“设身处地”的手段。一段时间以后,等到谈论内心感受成了你们之间交流的例行内容,那男孩就会对此类话题泰然处之了。成人在与八到十一岁男孩交往中发挥的作用不起眼的重要步骤每天都有机会见识到男孩对成人
成长过程中的男孩及其情感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