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丧葬民俗.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丧葬,古称凶礼,是一个人人生礼仪中最后一件大事。俗谚云:“活养死葬”,丧葬虽为凶礼,但毕竟是人生最后的大事。枣庄地区自古厚葬成风。从新石器早期的北辛遗址考古发掘的墓葬中发现了儿童用的嗡棺葬和陪葬的石器生产工具;西集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陪葬器皿,有丰富的黑陶、红陶、灰陶、白陶等各式生活用品。商周贵族墓不仅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等陪葬品,还有随葬的车马坑、殉人,地上有亭堂建筑,地下有祭祀坑;在薛国故城周围几十里范围内发现的大批汉墓群,生动形象的汉画像石、各种陪葬冥器数不胜数。旧时,枣庄地区基本上全采用土葬,现在,基本都是火葬。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在农村,许多人家将已故亲属火葬(火化)后,再将骨灰土葬,治丧标准较高,礼俗相当复杂。尤其是对正常死亡的年岁比较大的老人,俗称“喜丧”,漆棺厚敛,鼓乐发丧,请道念经,选地安葬。以此显示儿孙恪守孝道。旧时,年老死在家中,停灵在堂屋正中间,俗称“寿终正寝”。人死了,忌说死字,一般说“老了”、“走了”、“过去了”、“回去了”、“去世”、“逝世”、仙逝、与世长辞了等。停止呼吸叫“倒头”,应该说咽气了,有时候,连咽气也不忍说,只说准备后事吧。老人在停止呼吸之前,儿女要亲自给洗脸,洗手、洗脚、净身(擦身子),然后给穿上寿衣,寿衣称“送老衣裳”,一般是蓝缎子或蓝布做的,穿上寿袜、寿鞋有的地方也称寿鞋为靴子,带上寿冠即寿帽。寿衣、寿帽、寿鞋在老人病重期间已准备就绪,也有临时到寿衣店选购的,上面都绣有寿字。穿送老衣服,一般只穿单数,忌讳穿双数。穿戴完毕,把死者抬到灵床上,停灵。认为如果停止呼吸后再穿戴,死者就得不到了,即死者的亡灵就带不走了。灵堂设在堂屋中间,按方位摆放。死者头垫寿枕,束双脚,白纸蒙面或蓝布蒙身,头南脚北,仰面向上。燃“长明灯”,摆上“打狗饼”,盛“倒头饭”,立“影身草”,灵前放“老盆”,孝男孝女举丧、烧纸钱、喊路。山亭地区用红线系铜钱(俗称制钱)放入死者口中,有仿古人含玉之意。死者的两手,一持打狗“鞭”,即用棉花絮搓成的棉条段;一握打狗饼子,即按死者寿终时的岁数数烙制的小面饼,用线串成串,挂在死者的手腕上;有的还在死者袖筒内装些茶叶。据说人死之后有三魂(俗话有三魂六魄之说),一魂驻守尸骨,一魂转胎投生,一魂奔赴西天。而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可以用鞭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子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顺利到达西天冥国。入敛成服死者人棺,谓之“大敛”、“成敛”。棺材是死者的房子,俗称“棺木”、“木头”、“盒”,要用上等木料,精心制作。旧时,对棺材的质地非常讲究。一是木材的品种,多以柏木、桐木为佳,柳木次之。二是棺材板的厚度,6寸最好,这个厚度做成的棺材叫“天地六”,次者为“天地五”。三是漆工,里外面都要漆,最好的是朱红色的漆,漆前先灌桐油,可防潮防水,要漆五六遍,至发亮,敲上去有嗡嗡声。在棺材的前脸上还要雕一个繁体的“夀”字,也有篆书的。寿字要漆成红色。死者遗体入敛,须俟子女等亲人到齐之后举行。大敛告成后,由孝子中的长子跪求族长,乞仪丧事。再有宗族长辈领着长子跪请执事人等,由男大老执(总理),女大老执(副总理)和一般执事组成。执事分管买办、记账、报丧、烟酒席宴、祭奠、丧礼、孝服等事宜。成殓后,灵柩前挂幕幔或垂竹帘,幕幔前置祭桌,桌上摆祭品,两边置烛台,中间放香炉。祭桌后设灵位或悬挂遗

丧葬民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