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局我的家风好家风好家训征文稿有幸参观三苏祠博物馆、三苏纪念馆学习三苏文化,感受三苏家风的独特魅力,感慨良多。三苏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三苏祠因三苏父子而享誉中外,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耀古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通过这次参观了解,我感受到三苏家风的魅力,也联想到了家风对我个人的积极影响。读书正业父母生活的年代物质生活资料匮乏,家里兄弟姐妹好几个,受客观条件限制,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在我的教育问题上很重视。从我记事起,他们在工作之余督促我学习。那时我还不懂事,不知道读书的意义。考上大学那年,读书无用论兴起,疑惑充斥着我的内心,纠结于高额的学费和毕业后工作难找的现状。在这个问题上,父母看出我的焦虑,一番开导后,我理解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就读大学期间,学习上主动性增强,踏实地完成学业。这一段经历让我想起苏洵“二十七岁始发愤”的故事。欧阳修在《苏明允墓志铭》说:“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读书是提升自我的过程。在工作岗位上,我们要持续学习新事物、新技能,才能保证具备与当前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乐观豁达在参观三苏祠以前,我在三苏父子中了解更多的是苏轼,了解的主要途径是课本中的诗词。苏轼在《答张文潜书》写到:“其文如其为人”。文如其人是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也指文章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苏轼的诗词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诗词中体现他虽仕途多舛、几经荣辱浮沉,但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因为外婆在生下几个孩子后因误触电意外身亡,外公没有再婚,一个人辛苦地将孩子们抚养长大。我从妈妈那里了解到,外公那一辈人生活艰苦、挨饿受冻,但是生活没有压垮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外公对我说过:他的一生像桌上的这杯茶,刚开始喝非常苦,往后便是茶的清香。回望先苦后甜的经历,外公沧桑的脸上是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当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到外公的比喻,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迎难而上的干劲。踏实做事三苏祠馆中的一位讲解员在介绍苏轼生平时,讲到了他一生中修筑的三条长堤。被贬颍州时,苏轼已年近6旬,他捐助皇帝赏赐的黄金疏浚颍州西湖,并筑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由此可见,苏轼是为
XX局我的家风好家风好家训征文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