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萧红简介.ppt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2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萧红简介萧红简介小说艺术特征延伸首页萧红简介第一部分:萧红简介萧红简介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享年31岁,原名张乃莹,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nǎi)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35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原名《麦场》)。注释:乃古着:廼、本义为:“再度”、“重复”。这就有了“一系列”的意思。后特指“你”。萧红简介与鲁迅结缘1934年十月一个23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胡风等左翼作家。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萧红简介第二部分:小说艺术特征萧红简介叙述视角写作结构语言修辞人称的交替使用儿童视角童年记忆女性自身视角语言陌生化语言情感色彩浓修辞多样化重视情感淡化情节散文化特性诗画化特征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以《呼兰河传》为例萧红简介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呼兰河传》所采用的叙述视角是多样的、独特的,这种多样性和独特性就在于整部小说不仅仅使用了一种叙述视角,而是多样的。接下来将从人称的交替使用、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女性自身视角这三个角度并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萧红简介(一)人称的交替使用在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呼兰河传》的章节中出现了人称交替使用,如在第五章叙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时,共用十一节进行讲述,其中前三节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第四节变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五节又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第六节变为第三人称,后四节再次使用第一人称。在这里,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是交替使用,不断转换的,然而这种人称的交替使用,不仅不使读者觉得混乱,反之让读者觉得更加清晰,更能产生对小团圆媳妇的同情之心,进而对其悲惨遭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实,《呼兰河传》中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正是萧红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之处,在她的小说中第一人称的“我”并不是特别地突出,而是更多地采用比较旁观的叙述角度,这就是她的小说更多地显现出社会整体的风貌,让读者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到社会风貌。叙述视角1(二)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作者从儿童视角导入创作,不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也使小说呈现出非常别致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诗化了的,充满了细节化和片断化的记忆。《呼兰河传》的细节化回忆多表现在儿童“我”对大自然的迷恋上,如在后花园这一章节中,多出可见细节化的场景:“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叙述视角2

萧红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by201601
  • 文件大小635 KB
  • 时间2020-02-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