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格魅力去征服你的学生一些教师总迷恋于用小技巧去解决教育中的难问题,而忽略了教育最大的法宝——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人格是本,方法是末,当老师人格遭遇到学生的鄙视时,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技巧,都不能够解决让学生信服的问题。早上起来,远在浙江的光启给我发来一个信息:师傅,您好!今天有同事问我,他班里(初三)有一个学生无心学习。在上英语课时,他说不想上了,要出去跑步。班主任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都没有效果。这个学生不管你采取何种措施,他就是不理你,也不按照你说的办。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呢?管住学生是教育的第一步,连学生都管不住,后边的教育你又是如何实施呢?在我的印象中,没有学生不服从老师的,如果不服从,那只能够说明你的教育人格有问题——你没有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征服你的学生。当然,这种“征服”不是强制更不是精神控制,或者制造当年红卫兵对毛泽东的那种迷信般的个人崇拜,而是以善良、正直、真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由衷地佩服你。人格是让学生信服的最好力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对人格征服的最好注脚。很难设想,一个在学生眼中人格平庸的老师,会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讲过这样的几个故事: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白岩松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他还理解不多,然而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他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澄明顿悟了。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白岩松说:“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后来,白岩松又采访到关于季羡林先生的另外一个故事: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不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吗?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和梵文学研究专家,做过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此外还有很多社会头衔。这样的光芒加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那么地令人瞩目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世纪老人,却默默地为一名新生守行李,而且尽职尽责地看守着。这样的人格魅力,如何不穿透莘莘学子的心灵呢?所以,每当有老师问到如何管住学生时,我总是想起这几个故事,总是很真诚地问那些老师一句:你加强了自身人格修养吗?如果你加强了教师人格修养,那么,你的一言一行,自然就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投影,你虽不责备学生,但是学生
用人格魅力去征服你的学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