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语文美妙味道广西贺州杨向阳经过了两天的语文生活,李华平老师送走了钱梦龙老师和其它专家特级教师们。因为我们是19号的车票,所以今晚李老给我们林教授和副付院长饯别,我们也是广西贺州的,所以,托林教授的福,李老师也请了我们。餐桌上,李老师又跟我们谈起了语文,谈了“正道语文”的事,因为林教授昨晚在电话跟李老师讲电话讲到,《春酒》比较符合语文正道,《涉江才芙蓉》没有那么体现出来。今天,他们两个专家又谈起来了,林教授说:“语文正道,这个名字亏你想得出来。呵呵呵……”李老说:“现在的语文课改,存在一些“走偏”的现象,诸如:过分轻视人文精神,轻视文本解读;过分重视教学手段,轻视文本体悟;过分强调“模糊”,轻视必要的“准确”;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轻视教师的“主导”;肆意展示教师的精彩,忽视对学生的指导;过分强调解读的“深度”,忽视教学的“适度”,等等。导致“语文课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的极端现象频繁出现。”李老又把会议起源讲了一下,接着就举了韩军老师的《背影》例子,韩军老师是把《背影》解读成这样:“四次流泪再向人们揭示生命坚强的还是脆弱?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一个生命哲理的话题。本篇令读者深思:生命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的过程?”韩军是以他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去解读文本。李老吃了一口菜,继续说:“解读行为要从文本出发,而不是从作者出发,也不是从读者出发;解读行为允许暂时离开文本到作者身上去找答案,允许读者展开想象,但必须受文本的制约,要落脚到文本上。作者对当时眼中、笔下世界的理解凝结于文本,所谓“理解作者的理解”,首先就是针对文本本身的仔细阅读,而不是其他任何外部因素。“理解作者的理解”不等同于“理解作者”——理解作者的途径很多,查阅作者有关资料、阅读有关作者的传记均可;通过文本所理解的只能是作者的某一个方面,甚至是很微小的一个点。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要分清主次。一般来说,就日常教学而言,文本是主、作者是次。(当然,专题性研究性学习也可以作者为主。)时下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之所以会偏离语文教学的正道,主要原因就是脱离文本。常常有两种表现情况,一是考古式地从作者身上寻找解读依据,二是不自觉地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了对文本的解读。韩军《背影》教学则是将两种情况的混合。”李老越讲越激动,他额头上渗着亮金金的汗珠,这就是我的老师,每次讲起语文来就要出汗的老师。我拿了两张纸巾,用双手捧到他的面前,又怕打断他讲话,只好轻轻地说:“老师,您出汗了。”当然,老师没有在意,继续专注他的谈论,那宽宽的印堂上面不时会皱了一下。黑黑顺顺的眉毛下面,那双小小的眼睛,放射出睿智的光芒。他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还不时用手指去摸摸额头上的汗珠。因为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也没人打扰他。然后,李老又谈到小芳的课,“小芳的课是以叙述视角的角度来上的。”李老有讲到他去年到昆明献的课——《氓》再读,就是通过叙述视角来解读,因为原来已经上过了,再读时只
正道语文美妙味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