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栽培技术胡椒是一种原产于印度的重要香辛作物,又名古月、黑川、白川。它既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也具有一定药性。可以起到食疗的作用。但胡椒有黑白之分,不同种类适合烹调不同的菜肴。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碱,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淀粉及可溶性氮,具有祛腥、解油腻、助消化的作用,其芳香的气味能令人们胃口大开,增进食欲。胡椒性温热,善于温中散寒,对胃寒所致的胃腹冷痛、肠鸣腹泻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并可促使发汗,治疗风寒感冒。有胡椒的菜肴不易变质,说明胡椒还有防腐抑菌的作用,而且它可以解鱼虾肉毒。胡椒品种很多,大致可归纳为大叶种和小叶种(抗性较强)两个类型。胡椒大部分都生长于高温和长期湿润地区,性味辛热,因此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比较强。生长地点越偏南方的胡椒,性越温热,因为充分吸收了南方的阳热之气。所以,海南胡椒温热力最强。。胡椒怕积水,应选缓坡地、排水良好的平地和透水好的土壤种植。胡椒园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3~5亩为宜。胡椒园地最好为长方形,东西走向,周围营造防护林或保留原生林带。胡椒园地应有排水系统,排除积水。胡椒园地四周离防护林2米,,挖大沟,沟宽约100厘米,深80厘米;园内约每隔15株设一条纵沟,宽60厘米,深50厘米;行间设小沟,使互相连通,以利排水,减少水害和病害。。先划出防护林带,接着深耕30厘米,除净园内树桩、树根、杂物等。坡度在5°以下的修大梯田,田面宽6米种二行。坡度有5°以上的修小梯田,种一行。梯田内侧挖一条小排水沟。在平地、缓坡地和大梯田。也可采用垄栽,有利于排水和防病。植塘穴宽80厘米,深60厘米,挖穴时表土和底土分开放置。曝晒一个月后回土,施充分腐熟、干净、细碎的有机肥30公斤,~,与表土充分混匀踏紧,做成土堆,准备定植。开穴,一般株行距2×~3米,土壤肥沃可用2×3米,瘦瘠地可用2×2米。穴宽80厘米,深60厘米,挖穴时表土和底土分开放置。曝晒一个月后回土(表土为先),回土前施以诺生物有机肥5公斤(或发酵腐熟含磷肥的有机肥10公斤),与表土充分混匀踏紧,做成土堆,准备定植。 3、支柱:现在一般用石柱。粗12~15厘米,~3米(包括入土部分50~70厘米)。 提供胡椒攀缠生长的树叫活支柱。目前采用的活支柱有刺桐、厚皮树、牛尾棱、萍婆树、槟榔、椰子、菠萝蜜等。采用活支柱应注意修枝和施肥管理。 还有一种支柱是石柱。一般石柱茎部粗13~15厘米,端部粗10~12厘米,长约3米(包括入土部分70厘米)。且大小比较均匀。石柱靠近地面部分的直径如小于12厘米则容易被强台风刮断。4、繁殖和育苗:胡椒的繁殖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主要是扦插繁殖,它是生产上最普遍采用的繁殖方法。有性繁殖只用于选育种,生产上极少采用,此处不讲有性繁殖。(1)、育苗地整地选择静风环境,平地或缓坡地,靠近水源,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作育苗地。在育苗前一个月进行深耕细耙,清除石块和杂质,充分暴晒土壤,整平整细,然后按畦宽100—120厘米,高25—35厘米开沟理墒,沟宽40厘米,畦长视育苗地长度而定,四周开好排水沟。(2)扦插繁殖选择生长正常的1—,在5-6个月间从母株上剪下蔓龄4-6个月,,各节上有发达的活气根,无病虫害及机械损伤,顶部两节各带一条分枝及12-15片叶的主蔓,然后剪成30-40厘米长,具5-7节的插条,每插留下两面三刀条分枝,,剪口蘸水或插条下部不带分技的蔓节浸入水中15-20分钟,,光照减弱时进行取条育苗,在整好的育苗地畦面上按行距25-30厘米开沟,然后将插条按8-10厘米排在面上,使气根紧贴斜面土壤,保持顶下第一节露出地面,然后分别由下至上覆土(利用开第二行沟土)压实,及时淋水,淋水时要做到随育随淋,最后在畦上搭棚遮荫,荫蔽度保持在意80—90%,以创造一个潮湿凉的环境条件,提高成活率。胡椒育苗期间,要加强苗圃管理。晴天,每天淋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插条发根(一般10—15天)后,淋水次数可逐渐减少,可以2—3天淋一次,育苗头20—25天,插条长出新根,顶上两节的开始生长时,便可挖起移到椒园内定植,育苗时间过长,根多且长,新蔓抽出纤细,定植时易伤根伤蔓,影响成活及生长。起苗时应先把苗床淋透后再挖苗,避免伤根。把长得过长的根及新蔓剪掉,只留用5—10厘米及新主蔓2—3节,以利植株生长,最好当天挖苗当天定植。,同时可提高苗的移栽成活率,在育苗时如苗用于出售或苗圃距椒园远时最好育营养苗。(1).配制营养土:营养土配制是培育营养袋苗的关键,营养土配置的好坏直接影
胡椒栽培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