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09级韩语3班于志斌291601324序号83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主要内容(一)唯物论1、哲学的科学内涵。(1)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等的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2、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哲学的一致性。(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2)方法论与世界观是同统一的。(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⑷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3、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5、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6、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一)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国际关系学院09级韩语3班于志斌291601324序号832(二)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7、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8、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其割裂两者的错误观点。(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3)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10、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国际关系学院09级韩语3班于志斌291601324序号833(3)具体的物质形态的空间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空间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征是相对的。(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1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2)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3)意识、精神现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