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氏印象珊吴晓晶颧给人的印象很亲切,与我原先想象中中央级媒体老总威严的“架子”相去甚远。在那个刮着大风的冬日上午,我裹着一身寒气踏进他的办公室,他立刻起身,热情地为我倒水,还关心地问:“绿茶还是咖啡?”接着,又从健康专业人士的角度,大力推荐咖啡,因为咖啡可以驱走寒气。捧着这杯香浓的咖啡,抛出一个个问题的同时,我也收获了他充满睿智的回答。黄泽民是江苏东台人。1975年,他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弹指间,他来京已经30多年,但至今乡音未改,足见其恋乡情深。谈起如何来到健康报,他有些感慨:“脱下了白大褂,就再也没穿上了。”1979年健康报复刊,公开招聘编辑记者。爱好新闻的黄泽民闻讯后也去参加招考,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但当录取消息摆在面前时,他也曾经有过犹豫。当时他在研究所做流行性脑膜炎研究,专业对口,工作条件也好。而复刊初期的健康报条件十分艰苦,恰逢唐山大地震之后,报社就设在卫生部机关后院的抗震棚里。黄泽民回忆说,活动板房里放着几张桌子,每人面前一盏台灯,还有两个蓝色袖套,一叠稿到职一几支笔,这就是当时健康报的办公条件。搞科研拿手术刀,还是摇笔杆子当记者?面临选择,黄泽民犹豫了,思想斗争了整整7天。最后,“年轻人对新事业的好奇和一种自我挑战的冲动”让他下定决心,毅然脱下白大褂走进了健康报,从此开始与医疗卫生报道为伴。28年来,他采写的优秀新闻消息、通讯不计其数,更组织策划了以刘晓程、吴登云为代表的一大批典型人物宣传报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黄泽民讲求严谨、认真。对待新闻,他既富有激情,又具有冷静态度,时刻不忘媒体的社会责任。谈到近年来一些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与健康相关事件的新闻处理上,他主张秉持理性。他认为这才是一个媒体负责任的表现。“在众说纷纭的舆论乱象中,健康报要适时适度发出主流媒体声音,说话要对政府负责,对老百姓负责。这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媒体的责任。”黄泽民是个勤奋的人。1997年10月,应意大利百胜集团邀请、他与时任总编辑的白药赴意大利考察医疗卫生现状,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把所见所闻记下来,晚上投宿宾馆时,就赶忙把笔记打成草稿。访问7天,他共打了13篇稿件草稿。回国途中,他坐飞机从罗马到香港,机上的9个小时里,别人闭目养神,他却把13篇稿件都抄在稿纸上,回到报社后就编发稿子,时效性极强。黄泽民很谦虚。他本人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从事过4年研究工作,医学专业功底不可谓不深厚。之后,他从医学研究转到医疗新闻领域,28年新闻生涯中不但组织策划了许多成功报道,而且在新闻核心期刊《中者》、《新闻战线》上发表论文,阐述新闻之道,是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在交谈中,他一直谦虚地称自己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他认为,在健康报工作,如果有学医背景,再加上新闻训练,做起来会更得心应手。黄泽民在健康报的28年,也是75岁的健康报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采访的时间有限,我未能让他多讲述一些报社事业发展中的酸甜苦辣,但看得出来,健康报的光荣传统和精神早已灌注进他的血脉,健康报的发展辉煌也时刻牵动他的心绪,健康报的明天更加美好,这是他最大的愿望。口(作者单位:新京报社)新闻言论不妨“慢一拍”参孙根荣参当前,许多报纸竞相推出新闻言论专版,与之相伴的一个现象是,新闻言论越来越追求“快”了,因为不少人误
新闻语言的表达之要.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