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历史三班林延忠201141068411近代以来“焚书坑儒”研究综述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中国文明史》启良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秦史稿》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秦献记》章太炎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秦汉史》田昌五、安作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儒学史·秦汉卷》李景明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文化史纲》冯天瑜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刘泽华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摘要:“焚书坑儒”事件是作为秦始皇“暴君”形象的证据而众所周知的,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史学界对于这一事件的研究也已经比较深入。尤其是近代以来,许多史学界大家都对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无论是中国通史、秦汉史,还是文化史、儒学史、学术史等著述中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并且著者都予以深刻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此问题也发表了大批高质量、高层次的学术论文,为“焚书坑儒”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关键词:焚书,文化专制,评价,反思一、关于“焚书”的研究近代史学界一致认为“焚书”事件的导火索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咸阳宫召开的御前会议中关于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那次争论。很多学者都对这一争论背后更深层次的导致“焚书”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这一点上主要2011级历史三班林延忠201141068412的观点有:第一,从法家思想的指导来分析”焚书”的原因。胡适从秦始皇、李斯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他们的思想出发来探讨“焚书”这一事件,认为古代的思想家,无论哪一派都有压迫异己思想的倾向。从思想根源的角度,认为秦始皇、李斯都相信历史进化的原则。反对复古的思想,导致了“焚书”的发生。钱穆也认为“焚书”的渊源是荀子、韩非的法家学说。“焚书”的发生。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认为“焚书”。“政治上学派上的斗争一直发展到大惨杀,把孟子学派的儒生大体杀尽”。启良的《中国文明史》书中也从儒法斗争的角度来分析”焚书坑儒”事件。认为“所焚百家之书,主要是儒家的经典《诗》《书》,因为当时的‘自由化’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所以秦始皇才会格外同儒生过不去。”“焚书”是秦始皇以法治天下。“清除思想的异端”。谢承仁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渊源》一书中也认为“‘焚书’是具有全园规模和深远影响的一次儒法斗争的高潮”。韩星在其书《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中论述了“焚书”是法家“法治”路线在政治实践上排斥儒家“德治”的结果,是法家和儒家在秦朝内部一场激烈的思想文化冲突。法家要通过这一事件根绝儒家“德治礼治”传统对政治的影响力。第三,从秦始皇统一思想的目的来看“焚书”的原囚。如在《华德焚书异同论》(《鲁迅全集》第五卷,《准风月谈》)一文中鲁迅认为秦始皇“焚书”就是为了统一思想。顾颉刚在其书《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中提到,“焚书”就是秦“初统一时的历史使命”。在田昌五、安作璋所著《秦汉史》一书中也认为“焚书”“政治变革中常有的事”。晁福林在《
焚书坑儒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