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广州西关铜器资料.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说起西关铜器,人们可能一下便想到了凉茶铺里的大铜壶。事实上,西关铜器曾是广州人家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但是自从1958年全国搜刮铜铁之后,铜器地位一落千丈,它不再有销路,许多老街的铜器店关门,老师傅或转行或退休,而今广州的铜器铺就剩下一间——天程铜艺。苏家三代都以制铜器为生。苏英敏是如今的“掌门人”。店中的一件“镇店之宝”,是类似烟灰缸形状的铜器。它是由一张A4纸大小的铜皮经过8000锤打造而成的。但它的贵重之处不仅在于工艺,更在于一份世代相传的感情及封存其中的历史。日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了广州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荔湾区的“西关打铜”和“西关正骨”榜上有名。铜水煲、铜碗、铜筷子、铜锅……在现代人家里,这些铜器已不被列入日常用品,但在旧时西关,这些都是大户人家几乎家家必备的“镇宅”生活器皿。随着时代变迁,“西关打铜”经历了从一派盛况的“打铜街”到几近绝迹的历程,日前得知“西关打铜”有望入选市“非遗”,广州城内仅存的铜器铺老板“铜煲佬”苏叔激动不已、甚是安慰。学自江浙家家都有(历史兴衰)在即将拆迁的恩宁路上,一家铺面都不到4平方米的旧铜器铺几乎成了街坊无人不识的“地标”,这家铜器铺的老板苏叔是在恩宁路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西关”。苏叔回忆,西关人家之所以盛行用铜器,其实与“十三行”的商贸生意越做越大很有渊源。以前“鬼佬”到十三行经商并在附近安家后,就开始在周边找平时他们用惯的铜器皿。但由于当时西关人根本不懂打铜技术,于是就从江浙一带请来师傅学着制作,根据“鬼佬”的要求制作铜器生活用品,就是当时谚语称的“苏州样,广州匠”。渐渐地,越来越多人喜欢用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器具,这个行当越来越兴旺。当时,西关的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后来,当学徒的西关人逐渐当上老板经营铜器铺,光复路、人民中、人民北一带在1958年前曾是非常“旺”的“打铜街”。“文革”之后几乎绝迹1958年的“大跃进”,使“西关打铜”从盛况突然变得几近“绝迹”。苏叔回忆,进入“大炼钢”,很多西关人家都无条件捐出铜器具,到了后来“文革”“除四旧”,再一次对西关人家的铜器进行“大清理”,此后西关铜器几近绝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再无铺头公开售卖铜器,保存下来的铜器也多数残旧不堪。个人情感经营店铺少人问津在经营铜器铺之前,苏叔是冶金机械厂的一名技术工人,后生仔时他就对“打铜”很感兴趣,经常在工厂用破铜烂铁仿制旧式西关铜器的款式打出铜器。1999年,他所在的厂倒闭,他就将多年收藏并重新仿制的一些铜煲、铜壶等铜器拿出来,放到他在恩宁路那间不到4平方米的老房子卖。不过,曾在老西关风靡上百年的铜器到了现代却不再“时兴”,苏叔的档口营业数年来极少人问津。“现在家家户户都用又便宜又耐用的不锈钢器皿,价钱相对较高的铜器慢慢被人遗忘了。”苏叔说,从1999年到2006年,他的铜器铺生意淡得凄凉,经常守一天都卖不出1件铜器,他平时生活靠退休金,之所以坚持经营这个没钱赚的铺,全凭他对铜器的兴趣和特殊感情。收藏旧器情有独钟尽管早期生意惨淡,但苏叔看着店内的那些“西关打铜”器皿时却一脸满足。“这个提樑煲是去年一名恩宁路八十几岁的老街坊临迁走时送来的,他说这是他妈妈的嫁妆,让我们好好保管。”苏叔指着一个提樑煲说,这个煲送来时煲

广州西关铜器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y5186fy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