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红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中最令班主任头痛的是转化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老师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我班有个学生叫马亚军。一年级时给我的感觉是:为人诚实,学习成绩一般。进入二年级后,成绩始终靠后,没有向上的信心,平时常和爱玩的同学交往,家长又不注意教育方法,导致小孩迷失方向,越走越远。上课要么趴在桌上、看看窗外,情绪低落,要么胡乱插嘴,扰乱上课秩序;下课胡乱打闹,打扰同学学时不认真作业,甚至不做,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差,是班级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高中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不能控制自己。通过长期地观察,我发现他本质不坏,只是学习上看不到希望,有点自我放弃的意思。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电话与其父母沟通,了解情况然后再找对策。他父亲是个比较民主的人,有时常和小孩沟通,但对小孩管理不严,母亲对小孩要求很高,但管理缺少方法,动则痛骂、甚至动手,父母也多次为小孩的学习而吵架。我首先设法接近他,拉近关系。课后、路上看到后主动和他聊聊,有时聊他的优点,有时指出他的缺点,使他感觉到我评价的客观性,从而使他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错误、行为上的不足,使他认识到学习成绩并不是第一位的,做人才是最重要的。渐渐地课上少了他的“积极”回答、课后也少了他的“煞爽英姿”,开始利用课间弥补自己听课效率的不足。我相信我已用我的言行感化了他。通过多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他开始主动要求调换位置,要求坐前面以便能更有效地听课,看到班里卫生方面老是扣分,主动要求当劳动委员……,他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依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都有一定的进步。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他负责的卫生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几乎没有扣过分,各科任老师也不再把他看扁了。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倾注师爱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马亚军这样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二、良师益友,宽容以待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在中学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与马亚军同学从交朋友做起,和他一起踢足球,让他感受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
班主任德育案例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