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0年乞巧节.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整合乞巧文化的资源与打造“广州乞巧文化节”一、乞巧节在广州的延续乞巧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鹊桥”的民间故事深入人心,发展到拜仙、穿针乞巧、摆微型工艺品等庆祝活动。广州人过乞巧节更是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这在全国中也有名。宋代名诗人刘克庄已有诗专门咏及粤人重视乞巧节;清代有专咏广州七夕的竹枝词;当代名作家欧阳山在名著《三家巷》中,更有详细记述广州的乞巧风情;上世纪五十年代朱光市长创作的系列词《广州好》中,也有一首专咏乞巧节;1956年,番禺南村梅山(上坑)姑娘制作的七夕微型工艺品《狮子舞》,荣获广东省民间工艺展览优秀奖。六十年代起,广州民间的乞巧节活动逐渐式微,但传统的乞巧节观念仍根深蒂固地留在广州民间之中。在番禺的凌边村,七夕摆微型工艺品在“文革”时也没有停止,村民的庆祝乞巧活动比春节还热闹,连接着海内外乡亲的情谊,1992年在村中的“乞巧大巡游”更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没有公开宣传。而在天河区的珠村,于2001年新世纪第一个乞巧节前夕,打造出“摆七娘”的新格局,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对此给予热情的支持,大力宣传,并撰写推介文章,得到《羊城晚报》副刊部的支持,于七月初七晚在该报“晚会”版上刊登。这是改革开放后党报第一次对乞巧节的肯定。随后,《广州日报》等报刊大篇幅地报道了广州乞巧节活动,引起全国的注意。珠村冲破不敢理直气壮进行乞巧活动的樊篱,从此广州的“乞巧节文化”得到文化部门的重视。2002年,乞巧活动在广州周边20多个村落复兴,番禺的凌边,天河的珠村,黄埔的茅岗、横沙、沙埔等村的乞巧节活动刊登在报刊上,广州近代史博物馆还派员用摄录机录下精彩的情景。珠村还与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荔湾区文物管理所合办“乞巧民间工艺展览”,把微型工艺品搬到荔湾仁威庙展出1个月。2003年,珠村的乞巧节活动成为天河区的一张文化品牌,区政协主席带着政协委员前去观赏乞巧,与村民同乐,一片和谐、融洽气氛。广州周边不少乡村也藉着乞巧活动营造出团结和谐的景象,也有创出新意。如番禺潭山村大张旗鼓搞乞巧民间工艺展,工艺品题材有古有今,还有歌颂抗非典英雄的微型群象。珠村的当代题材乞巧微型工艺品《喝水不忘挖井人》、《航天火箭扬国威》荣获“第四届广州文艺奖”二等奖,于2004年1月,在市委礼堂接受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奖赏。二、乞巧节的文化内涵民间风俗形成的民间文化,有着无可比拟的民族凝聚力。番禺凌边村的乞巧节可比拟春节,便是一个明证。即使“文革”期间,乞巧活动仍是该村团结村民的一个健康活动;改革开放后,更成了海内外乡亲联谊的活动,其影响远至海外。当代的乞巧节,已非只是女儿家的节日,而是全民娱乐的节日。虽然穿针乞巧、乃至上香拜仙,是妇女活动形式,却寄托着村民们良好的祝愿:国泰民安、团结和睦、风调雨顺、心灵手巧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不但妇女做、姑娘做,男人也动手,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也满含艺术的细胞,更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演粤剧、唱粤曲,营造了娱乐气氛,也丰富了人们的健康文化生活……这些文化内涵,对营造美丽和谐的广州,无疑是十分有利的。而从弘扬岭南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广州乞巧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反映了岭南文化的大众性、创新性、兼容性等特性。乞巧活动是大众娱乐性活动,故能经“破四旧”之劫仍根深蒂固留于群众脑中。从前女性拜“七姐”,男童也拜“牛郎”,当代男性

2020年乞巧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业精于勤
  • 文件大小710 KB
  • 时间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