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及措施中国文化论文0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是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探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重视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环境考量,从而有针对性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应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1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阐释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出发,对文化的内涵、本质、特征、地位、作用及建设途径等进行了阐释。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发展科教和文化事业,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化”的概念,并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和完善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已形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1]。(1)关于文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广义之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发展史也是文化发展史。狭义之文化主要是指知识、科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文化成果。“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2]。马克思恩格斯往往是从狭义上去论述文化的。(2)关于文化的本质。马克思用彻底的唯物主义解释了文化的本质:文化是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劳动)的“对象化”和“外化”。“有意识的生活活动直接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3]。在劳动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为清除了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4]。文化发展取决于生产活动变化。(1)关于文化的特征。文化除了具有创造性、自由性、自主性、历史性等特征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文化更具以下特征:第一,意识形态性,即文化构成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文化为特定的阶级所生产、分配、消费和服务。第二,生产力性和软实力性,即随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综合国力越来越包含民族凝聚力、文化生产力等要素。第三,民族性,即在世界文化普遍交往融合的同时,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不断显现,不同民族拥有各自民族特点和气质的文化。第四,相对独立性,即文化既受物质基础和经济生活制约,又独立于经济生活之外,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并对经济生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2)关于文化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既肯定经济基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也强调文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反作用。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他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5]。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文化的对经济生活的反作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及措施中国文化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