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汉语委婉语汉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汉文化的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中庸”,话不能说得太满、太绝,但许多事情还不得不表达出来,因此人们就在言语中更多地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但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才使它们成为委婉语。委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背上了鲜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记,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一、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1、最早的委婉语是随禁忌语的出现而产生的,如果不需要禁忌,许多委婉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正是禁忌语的存在,刺激委婉语的产生,促进其数量的扩大。自古以来我们最忌讳的就是一个“死”字,一般会借用其它的词语委婉含蓄地来表达。据调查,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有上百种之多。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的称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礼记•曲礼》。僧尼去世的婉称一般有“涅磐、圆寂”;道徒去世的婉称有“遁化、羽化、”;未成年去世称:“夭折、夭亡”;年轻女子去世称“香消玉碎、香消玉殒”等;为正义事业而亡称之为“捐躯、牺牲、阵亡、就义”。委婉语实质上是禁忌语的变体,担负着润滑交际的任务。2、与人交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必要的,有些敏感性、刺激性的字眼不得不提时,为了对方更易接受,需说得文雅含蓄一点,这是委婉语产生的第二个原因。在《战国策•齐策》中有这样一段话:“后基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以先王之臣为臣。?”齐王见孟尝君威望高,势力大,恐危及自己的统治,想撤他的职,但又不愿直说,所以以“寡人不以先王之臣为臣。”为借口来委婉表达其意。3、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办事都要求个“雅”字,这种求“雅”心理是委婉语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有关性、排泄、阴私等方面的字眼,人们常常把它们与“粗俗”、“不洁”连在一起,因此这些方面的词多用委婉语,于是有了“去一号”、“方便一下”等词。其它领域不愿直说的字眼也可用委婉语表示,如“停尸房——太平间”、“身体有病——不舒服”、“没钱——囊中羞涩”、“傻——弱智”。这些委婉语表达的意思与原词一样,但它们力图掩饰、衰减、代替婉指汉语的直接和粗鄙,听起来更舒服一些,这与人的心理作用有关,显示了社会文明的程度。二、委婉语的运用范围委婉语的运用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那些美好悦耳的词来替换那些过分外露引人反感、恐惧的词语,使言语更得体,交际也更容易进行,因而可广泛采用。下面就委婉语运用的不同领域具体举例来分析。1、死亡汉语中替代“死”的委婉语很多,(如前文),另外有些委婉词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听者能理解而且更容易接受,如:(1)聂耳以23岁的青春年华,过早的写下他生命的休止符。(何为《他的进军号》)(2)杜月笙疾病缠身,身体极度虚弱,最后油枯灯尽,魂断香江。除此之外,与“死”有关的字眼也用相应的婉词来替代,如:临死时叫“大限、弥留”;坟墓叫“阴宅”等。2、人体的缺陷一个人高矮胖瘦俊丑是天生的,但谁都希望自己更潇洒漂亮一点。当你对一个人外貌进行评价时,长得有点缺点的要尽量捡中听的说,这样说减轻了直言的刺激和伤害,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与心理呵护。成年男子胖称“壮”、“富态”,瘦称“精干”、“干练”;成年女子胖称“富态”、“丰满”,瘦称“苗条”;小孩胖称“壮”、“发育好”、“结实”,瘦称“秀气”、“清秀”,只要不太过就可以这
[最新]汉语委婉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