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而“仁”又是“五常”之核心。朱熹说:“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仁被儒派尊为“全德”。这完美的德性是从何而来的呢?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指出“仁”这个思想来自于人的“恻隐之心”。他以近乎谩骂的口吻告诫所有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他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说的正是人的恻隐之心。把人的这种恻隐之心发扬光大,就是仁。“仁”,自古写到今,都是从人从二。“二”古文作“丄”,就是“上”字。两部分合起来就是以人为贵的意思。《说文解字》说,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二是地之数。结合起来就是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的意思。孔子就直接把“仁”定义为对人的关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像把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发展成爱心一样,把对自己亲人的爱发展为对周围人的爱。其他学派关于“仁”的论述也有很多。从墨子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到庄子的“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最后到韩愈的“博爱之谓仁”。都强调了“仁”是一种大爱。由此可见,“仁”并不是孔子的发明,也不是儒家的专利,它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价值体系的核心。“仁”最早是和“义”一道出现在《周易》里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什么是义?义原来写作“義”,从我,从羊。“我”,又从手,从戈。戈是兵器。上面的羊表祭牲,下面的“我”手执兵器,使得“義”字不仅充满了铿锵的阳刚之气,又表明了“義”富含自我牺牲的精神。孔子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这就把“义”定义为去做该做的事。什么是该做的事?孔子认为“义”应该以尊贤为核心。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是该做的事,反之就是不该做的事。对于该做的事,冒再大的风险都要去做;对于不该做的事,有再多的好处也绝不能去做。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里有一句话非常形象的描述了“义”是什么:“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古人在主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同时,又强调“义不杀生,义不杀少。”表明“义”是合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精忠照日月,义气贯千秋。”那么这股“义”气是从哪里来的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他认为人不同于动物,应该知道羞耻,而羞耻于作恶,就是“义”的开始。说白了,义就是只做好事,不干坏事。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就看它合不合乎礼了。《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那么这个礼究竟是什么?礼,《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礼”原来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是对神灵的祭祀、致敬和尊重。引申到日常生活,就成了对人的尊重。再发展,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谦让。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之端也。”说的就是礼的产生。孔子说:“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他把礼作为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来看,礼就成了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应该遵守的不同的行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的这番话表明:“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骨架,礼是仁的桥梁。恢复或制定礼,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天下归仁焉”。所以重礼是“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上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里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
儒家五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