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焦作审计志(1983—2005)概述焦作市前身为焦作矿区。1949年10月15日,划归平原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销,焦作矿区划归河南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1956年7月9日,改为焦作市,由河南省直接领导。1959年12月1日,修武、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领导。1960年8月15日,撤销修武、博爱两县建制,并入焦作市;撤销温县建制并入沁阳县。1961年10月5日,恢复修武、博爱、温县建制,归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1974年1月19日,焦作市属河南省和新乡地区双重领导。1982年3月,焦作市划为省辖市。1983年9月1日,修武、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领导。1986年1月,温县、武陟、孟县、济源、沁阳五县划归焦作市领导。1988年,济源县改为济源市。1989年,沁阳县改为沁阳市。1997年,孟县改为孟州市,济源市归河南省直接领导。2005年,焦作市辖沁阳市、孟州市两市,修武县、武陟县、温县、博爱县四县和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四个城区,计116个乡(镇)办事处。1983年底,焦作市审计局正式成立。之后,全市各县市区审计局也相继成立。1983年至2005年,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坚持依法审计,积极履行监督职能,共完成审计项目11426个,,,,查2出资产流失、,被上级机关、地方党政机关和新闻单位采纳综合性报告、信息1904篇,移交司法、纪检监察部门案件71起。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在严肃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保证全市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市审计局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被审计署评为全国审计机关勤政廉政工作先进单位,被中央五部委评为经济责任审计先进地区,被河南省粮食领导小组评为粮食审计特别优秀单位。第一章组织机构第一节政府审计机关1983年12月,中共焦作市委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焦作市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交发[1983]183号),决定在市政府部门设置审计局。1984年2月,经焦作市编制委员会批复,焦作市审计局设办公室、工业交通审计科、商业粮食外贸审计科、财政金融基本建设审计科、行政事业审计科。1987年4月,增设公证审计科、基建审计科。1988年,增设综合科,共有七科一室。1990年,撤消公证审计科,设立农林水审计科。2001年,内设机构调整为办公室、监督审理科、财政金融审计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行政事业审计科、经贸审计科、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社会保障审计科、外资运用审计科、人事教育科、经济责任审计科、老干部工作科、监察室等13个部门。1998年,成立焦作市基本建设预决算审计中心,正科建制,属市3审计局二级机构。2003年,升格为副处级单位,不定编制和领导职数,企业化管理,项目审计经费由财政部门按工作量核拨。1987年底,温县审计局、孟县审计局、沁阳县审计局、济源县审计局、博爱县审计局、修武县审计局、武陟县审计局、解放区审计局、郊区审计局、马村区审计局、中站审计局11个县级审计机关全部建立。1988年,济源县审计局更名为济源市审计局。1989年,沁阳县审计局更名为沁阳市审计局。1991年,郊区审计局更名为山阳区审计局。1997年,孟县审计局更名为孟州市审计局,同年,济源市审计局划出。1999年,山阳区审计局成立二级机构——山阳区经济责任审计局。2000年,修武县审计局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局。2002年,武陟县审计局、解放区审计局、温县审计局、马村区审计局和沁阳市审计局分别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局。2003年,孟州市审计局和中站区审计局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局。2004年,博爱县审计局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局。1996年,沁阳市审计局、修武县审计局成立二级机构——基本建设审计中心。1997年,武陟县审计局成立基本建设审计中心。2003年,孟州市审计局成立基本建设审计中心。2004年,解放区审计局、温县审计局、博爱县审计局成立基本建设审计中心。2005年,中站区审计局、山阳区审计局成立基本建设审计中心。2003年,5个县(市)设置有乡镇审计机构,隶属于审计机关,其他县市隶属于农经站,四个区未设机构。沁阳市设置了两个审计特派员办事处,股级建制,全供事业单位,分别为沁阳市沁南审计特派员办事处和沁阳市沁北审计特派员办事处。第二节内部审计机构4随着国家审计机关的建立,焦作市的主要部门和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也相继建立。交通、邮电、金融、物资、粮食、煤炭垂直管理的系统、主要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市属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机构,并逐步开展工作。1987年底,全市共建立内部审计机构42个,配备人员68人。1990年,市政府转发了《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
焦作审计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