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羯腊摩经》的启示全世界的人们,包括泰国的人们,现在都面临和佛陀时代,印度鸡萨布多地方的羯腊摩人一样的处境。他们的村落,常有许多的宗教师经过,每个人都宣称,自己的教义是唯一的真理,在他到来以前,和以后的其他人都是错误的,羯腊摩人无法决定哪个教义才是应该接受和遵循的。佛陀经过他们的村子,羯腊摩人就把这个不知道该相信哪位导师的问题向他请教,佛陀因此宣说了《羯腊摩经》,等一下我们会有所探讨。在今日,人们可以学到经济上、社会上和科技发展上的许多不同方法,大学里教授一切的事物。因此,仅就精神层面而言,单在泰国就有那么多的老师,那么多种对佛陀教义的解说,那么多的禅修中心,没有人知道应该接受哪个教义,没有人知道哪个修行法门才是可以遵循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是落入和羯腊摩人一样的处境。佛陀于是告诉他们——以及我们,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他告诉我们十个应该注意的基本要点,以免成为他人的知识奴隶,包括成为佛陀本人的知识奴隶。这些原则使我们选择真正可以让苦止灭的教义,佛陀于《羯腊摩经》中所说的十个范例如下:1、不因传说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件事,长久以来经常被提起,就接受或相信,这种轻信的态度是缺乏大脑者的特色。就如同许多泰国人相信生在“摩年”的人一定会发生噩运一样。(摩年是传统十二年一循环的泰历中,开头是“摩”音的几年,亦即第五到第八年——小蛇、大蛇、马年、羊年。)2、不因传统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些事情已形成传统就相信,人们常会模仿他人,并把这个习俗传承下去。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兔子被树上落下的果子所惊吓,因而落2荒而逃,其他动物不明究里,也跟在它后面全速奔逃,它们是如此地惊吓,以致激起愈多的动物跟在兔子后面狂奔,大部份的动物因此踉跄跌倒,摔断了颈子,有的坠落悬崖而死。只因为传统,模仿他人而做的任何毕钵舍那(智慧禅)的修习,也将导致类似的结果。3、不因谣言而轻信:不要仅因为消息已经传遍整个村落,甚至全世界,就加以相信或接受,只有愚人才会轻易接受这样的“谣言”,因为他们不肯运用自己的智慧。4、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不要因某事在经典上有记载,就接受或相信。“经典”这个字用于佛教的典籍,是指书写或刻写于合适材料上的任何事物。不要把口传的记诵教义和经典相混淆,经典易受到人为的操控,能被人类的手所创造、改良和改变,所以我们不可以轻率相信上面的每一个字。我们必须运用自己的分辨能力,以抉择那些可以用于止灭苦的文字。每个佛教教派都有所宗的经论,这些经论之间又有所差别。5、不因逻辑推理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事正好符合逻辑推论而相信,这只是用以找出真理的方法学之一,逻辑可能因资料或方法的不正确,而导致错误。6、不因学说推论而轻信:不要仅因某件事基于某一学说观点而言是正确的就相信。在最近,这个字我们称为“哲学”,但在泰国,我们又把英文“philosophy”译成“般若”(出世间智慧),印度人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译法。因为“学说”仅指某一种观点,并非如“般若”那样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智慧,“学说”只是思想的一个流派,是基于假说或假定所做的推论,如果推论过程,或假说的选择不适当,学说可能就不正确。7、不因符合常识判断而轻信:不要以为某事正好符合个人的常识判断,就相信或接受,这样仅是基于个人思考倾向所做的粗略判断,我们太喜欢这样的判断方式,以致养成习惯。夸大吹嘘的哲学家大量使用这种方式,并认为这样做是聪明的。8、不因预设成见而轻信:不要因某事与个人预设的观念或理论相符,就予相信。个人的看法可能是错误的,或我们实验验证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这些都无法导向真理。接受与我们理论相符者,似乎是科学的方法,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因为它的验证与实验,可能是不充分的。9、不因说者外表而轻信:不要因为说者外表看起来可信即予相信,外表和一个人实际的内在知识不一定等同,我们常可发现外表可信的人,说着不正确或愚蠢的事。在今日我们必须小心电脑,因为输入资料与操作它们的程式设计师,可能输入错误的资料,或做不正确的操作,不要这么地崇拜电脑,如此做就违反了《羯腊摩经》的这个原则。10、不因师长所言而轻信:不要因为这一位沙门或宗教师是我们的老师就予轻信。佛陀提出此重要一点的目的,无非在说明没有人应该成为他人知识上的奴隶,甚至包括佛陀本身。佛陀特别强调此点,也有弟子,如舍利弗,坚持这个原则的实践,他们不在3听闻当下即相信佛陀的话,但经过适当地思维以及实践的验证后,他们就会相信。想想看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宗教师,给予弟子和听众这个最高的自由!所以在佛教中,没有独断的体系,没有未经个人简择之权而必须相信的压力,这是佛教最伟大、最特殊的特质,它使得佛教的修习者不致沦为他人知识的奴隶。《羯腊摩经》的十个原则,是坚实的防线,避免知识依赖,或个人的不成自我:意即个人于听闻时,忽视了自己的智慧与知识,在佛法的语言中,这叫作“他人
羯腊摩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