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男儿本色——观杨光涛老师的课有感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金小静小学语文教师中女教师居多,这事大家都知道。所以,当知道滨城区秦皇台中心学校杨光涛老师要在全市骨干教师交流会议上观摩课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新鲜,然后是—怀疑。一个大男人,上二年级的课,没有妈妈似的温柔,也没有姐姐般的靓丽,甚至他的普通话都不标准,他能上好吗?但是,真正走进杨老师的课堂,我所有的新鲜和怀疑都化成了钦佩和喜欢。一周后,全市创新成果展示大会上,得知杨老师还上这篇课文《回声》,我又有点怀疑,如果换成我,我肯定会有点怯,因为底下坐的老师中有听过了的呀,一样的环节还听什么呢?杨老师的课上完后,我只有一个感觉,这是男儿本色的课,是为学生而教的课,是散发着独特人格魅力的课!我将杨老师的两节课进行对比,写一写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一、同样的环节,不同的精彩杨老师第一个环节依旧是检查预习,读句子,学字词,练说话。学习“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结合图片联系说话,第一次杨老师上的时候,孩子们说“像大圆盘”,“像车轮”,杨老师顺势而导,点出大圆盘和大月亮都有“亮”的特点,但是这次,孩子们上来就说“像大饼”,“像大馒头”,就是没有说“像圆盘的”,杨老师看孩子们一说到”吃的“那兴奋劲儿,估计很难再收回来,就问孩子们还记得我们背过的古诗《古朗月行》吗?孩子们齐声背诵后,自然就能说出“像白玉盘”“瑶台镜”,杨老师又问:“像大饼好还是像白玉盘好?看,这么一比较,“亮”都是孩子们自己体会说出来的。学习”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一句,引导理解词语“一蹦老高”时,杨老师问:”一蹦老高还可以说是?”第一次孩子们能说出“一蹦很高”“一跳很高”,但是这次,孩子们说不出来,杨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进行下一个环节。我暗自觉得遗憾,心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的积累达不到,杨老师也没有办法呀。在“看故事”的环节中出现了一个词“一跳三尺高”,杨老师问:“一跳三尺高就是?”孩子们很快就喊:“一蹦老高!一条老高!”当时的我震惊了。杨老师是个多耐心的园丁呀,他相信,种子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终究会发芽,孩子们的语言生成在这个适当的时机发芽了!巩固生字环节,第一次杨老师让孩子发现这些字的规律,孩子能说出形声字,然后杨老师有让孩子把字的表义部分(字)读准确,还没读完下课铃就响了,课后老师们评课时说二年级的形声字不用教的这么急,因为孩子们以后会经常见到形声字,可以慢慢学。这次杨老师没有深说形声字,而是编了一个顺口溜,把这节课学过的生字融于其中,孩子们一下子填准确并不容易,我想杨老师意图是让孩子们”跳一跳够到桃子“,孩子们在活泼生动的语境中巩固了生字,而且兴趣很高,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的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杨老师一篇课文上了两次,却丝毫不让人感觉厌倦,反而觉得他真的是一次比一次上得好,一次比一次精彩,为什么?因为他的课,真正是为学生而教的课,不是走自己的教案的课。二、豁达有趣彰显人格魅
金小静观课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