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课题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时间班级七年级教师科目语文课时2课型新授课一、教材内容分析:《水调歌头》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中的一首词。这首词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为中秋词的一篇代表之作,《水调歌头》不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更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作品通过短短几十字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性格,教学过程中应在使学生理解此词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感受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二、教学重、难点:,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由于知识积累程度较低,思想上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加之诗词要求背诵,学生往往兴趣索然。我校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也不够扎实,但由于年龄特点,学生课上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因此,我试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授课方式作出了新的尝试。如:课前学习的导入安排学生的表演,满足了青少年表现的强烈欲望,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学生之间也相互引导。又如:听录音配乐范读、听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读背的环节,腾出时间让学生念书,让他们念的有滋有味,学会朗读,在朗读中学会品味,悟出词意,并达到记忆的目的。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及学法的设计):朗读法讲解法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二知识结构1作者及写作背景《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人。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中秋的晚上。地白:指月光满地。栖(qī):鸟停在树上。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宫阙:宫殿。不胜:承受不了。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绮:念qǐ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q93485240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