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新华网(2006-05-2408:57:44)来源:半月谈2006年第10期中俄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范迎春当一同闯荡俄罗斯的很多朋友赚得腰包鼓胀的时候,刘明秀把自己的全部积累变成了4000多件俄罗斯各个时代的艺术品。十多年来,他不停地来往于黑龙江南北两岸,为艺术展览、互访、采风、创作等文化交流活动牵线搭桥,被誉为中俄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小人物,大收藏在风景秀丽的哈尔滨太阳岛上,刘明秀的俄罗斯艺术展览馆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窗子。展览馆是一座二层俄式建筑,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刘明秀的4000多件展品中,包括1694年俄文版的古老《圣经》、1870年“圣彼德堡”号航船的铜钟、1907年莫斯科银行成立时铸造的百枚纪念章中的第96号、苏联将军的佩剑以及俄罗斯近现代百位杰出画家的力作,部分艺术珍品即使在俄罗斯国内也是稀世珍宝。俄罗斯阿穆尔州博物馆的5名权威专家曾对刘明秀的收藏品进行评估。专家们认为,保守估计,这些藏品总价值超过300万美元。作为一个“民间大使”,刘明秀以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为己任,且乐此不疲。在太阳岛展览馆旁边,是刘明秀去年创建的“俄罗斯画家村”。建成至今,已经有30多位俄罗斯画家到这里进行创作和交流。2006年2月,这些画家带回国的100多幅作品在俄罗斯三大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以“东方快车——俄罗斯画家笔下的哈尔滨”为题展出,在当地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拼合“文明的碎片”刘明秀的俄罗斯文化情结,始于下海当“倒爷”的时候。刘明秀1964年出生于中俄边境黑龙江畔的逊克县。1982年开始,刘明秀潜心钻研根雕艺术,作品多次获奖。1990年,刘明秀辞掉公职,加入到对俄边境贸易的人流,从“倒包”开始,收入渐渐丰厚起来。但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在俄罗斯闯荡十多年后,刘明秀除了攒下一堆被人笑称“破烂儿”的艺术品,几乎一无所有。为了收藏,刘明秀耗尽家财,甚至债台高筑,不得不变卖住房。但是,无论手头怎样拮据,他都没有变卖过一件艺术品。在俄罗斯,为了省钱,他经常夜宿江畔的长椅上。1994年,刘明秀把自己的收藏品整合到一起在黑河市办了一个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当时,一位参观展览的俄罗斯记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动乱期间的俄罗斯没有守护住自己的民间艺术。破碎的文明出卖了自己的文明碎片,一个年轻的中国人把碎片拼合起来,并收养了他们。”看过报道的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博物馆馆长马什克不相信,专程来到黑河。在刘明秀的展览馆,马什克吃惊地睁大了眼睛。“这些民俗艺术品很多是独一无二的,我无法想象将来我们要回顾历史、要欣赏这些艺术品时,不是在俄罗斯而是要到中国的刘明秀这里来!”马什克说。名字成了“金字招牌”长期置身于中俄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刘明秀也渐渐地有了名气。“作为一个民间使者,俄罗斯人民的信任和友情时常感动着我。”刘明秀给记者讲述了许多故事:一次在拥挤的海关,刘明秀突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原来是经常留他住宿的俄罗斯大妈知道自己来日无多,赶来将家中几代珍藏的雕有中国龙的盘子赠送给他。一位参加过“二战”的俄罗斯老人慕名特地过境到中国,把自己荣获的7枚列宁勋章、斯大林勋章、劳动奖章及证书送给刘明秀,以丰富他的馆藏。在俄罗斯文化艺术界,刘明秀与很多艺术大师成了“铁哥们”。他的太阳岛俄罗斯艺术展览馆开馆时,俄罗斯方面派出了包括俄罗斯艺术科学院主席、法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祖拉伯·采列捷里和普京总统艺术顾问伊格尔·奥勃洛索夫在内的37名艺术家,带来了140幅各流派的作品。近年来,刘明秀多次在中国组织俄罗斯艺术展览。他的名字成了一块“金字招牌”,只要打一个电话,即使十分珍贵的艺术品,俄罗斯方面也会无条件提供。(编辑:赵利根)生物能源迎来发展的“春天”新华网(2006-04-2714:35:42)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06年第5期生物能源从来没有离我们这样近:过去仿佛遥不可及的事物,如今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生物能源迎来发展的“春天”■半月谈驻巴黎记者杨骏被高油价推向前台阳光普照大地,能量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储存下来,成为人们可以利用的能源。薪柴、农林作物、农作物残渣、动物粪便和生活垃圾……都是能量之源。生物能源蕴藏量巨大,仅地球上的植物每年生产的生物燃料量,就相当于目前人类每年消耗矿物能的20倍。石油越来越少、油价越来越高,能源危机加剧的趋势迅速将生物能源推向前台,开始扮演“后石油时代”的新角色——过渡型配合能源。将它与汽油混合使用,可以提高石油的利用率,从而大大减少石油的消耗。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燃料主要集中在汽油领域,如利用农作物提取的燃料乙醇,按照一定的比例(5%~15%)与传统的汽(柴)油混合,勾兑成合成油。巴西是利用生物能源的典范。巴西当年实施燃料乙醇的国家计划,就是针对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做
国际时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