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与他的乡约模式+学术论文.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与他的乡约模式学术论文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文档精灵)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与他的乡约模式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与他的乡约模式【作者】曹国庆【作者简介】曹国庆江西省科学院王守仁(1472-1528)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对象,有关他的心学思想,中外学者已多有论述。然而,对王氏推行的乡约模式及与其与心学思想的地方,防止山民为贼,在心即理说的指导下,所倡行的治乡方略与实践,是王氏的心学思想与其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般认为,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心即理说、致良知说和说和知行合一说,从王守仁思想发展的轨迹来看,其率先提出的是心即理说,这是他的宇宙观的出发点和基本论点,时在正德二年(1507)贬至龙场不久,集中体现于《五经臆说》之中。继而提出的是知行合一说,时在被贬龙场之次年,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1461-1527)之聘而主于贵阳书院任上。易言之,心即理说与知行合一说,皆形成于其居夷处困之时,而致良知说提出于正德十六年九月疏省归葬之后,《南赣乡约》是颁行于正德十三年十月,故此《南赣乡约》的方案,既主要是心即理说和知行合一说的体现,又是形成中的致良知说。乡约的发明并非王守仁之功。据现有的资料考查,乡约盖渊源于周礼读法之典,州长、党正、族师咸以时而属民读邦法。其滥觞于北宋蓝田四吕(大忠、大防、大钧、大临)兄弟之《蓝田吕氏乡约》。但是,乡约问世伊始,便与理学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吕兄弟分别出自宋儒程颐(1033-1107)、张载(1020-1077)之门下,其乡约规条乃是以关中理学为宗旨,曰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而规条提出的前提即是人之所赖于乡党邻里者,犹身有手足,家有兄弟,善恶利害皆与之同,不可一日而无之,不然,则秦越其视何于我哉,?核心也就是要在利害善恶上做文章。当然,作为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吕氏兄弟又制定了罚式、聚会、主事若干条规相系,众推正直不阿者一、二人为约正,直月由约众依年龄长幼为序轮充,约内设置彰善、纠恶之册,目的仍然是为了敷教同风。南宋淳熙年间,大儒朱熹(1130-1200)又为之增损而行斟酌者,大略将乡约四条加以注释、细化,又去罚式,而为月旦集会读约之说,成《朱子增损吕氏乡约》,遂使吕氏乡约声名更噪,后儒多能诵读,亦为日后《南赣乡约》之蓝本。值得注意的是,除吕氏兄弟在世时于蓝田推行了一段时间外,乡约在宋元两代与明前期的三百余年间一直未见诸举行,朱子虽成《增损吕氏乡约》,而终未将其付实践。永乐之世,明成祖(1360-1424,1403-1424在位)尝取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使诵行焉。?遗憾的是,成祖看重的也只是他的规条为诏令百姓予以诵行,而并不欣赏它的民众自治组织性质,故而成祖于乡约的提倡,也只是停留在文字和口头上,实效靡征。正统至正德间(1436-1521),乡约零星地于一些州县或隐或现,然而除时儒吉安罗伦(1531-1478)、潞州仇氏兄弟(楫、森、朴、桓、栏)于乡里所举行者外,多无足称者,或昙花一现,或流于形式?推究其故,固然于举乡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尚未成为士夫缙绅的共识,整个社会对乡约的客观欢迎到访我的豆丁主页:(文档精灵)本文格式为WORD,能编辑和复制,感谢您的阅读。需求不及正德以后迫切,英、武之际,内外多故,民心无土崩瓦解之虞者?不无关系,但缺少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和有影响的士大夫的提倡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窥诸史实,四吕兄弟举乡约不久即以不免于干政之讥,至有仲兄大防致书主持乡约的乃弟大钧,劝其改乡约为宗仪或学规?罗伦举乡约之时,其好友、另一时儒章懋(1437-1522)就曾修书劝停,认为乡约之行,欲乡人偕入于礼,其意甚美,但天子之柄,而有司者奉行之,居上治下,其势易行,今不在其位而操其柄,已非所宜,况欲以施之父兄族人之间哉君子之居乡有不约而自化,以先生明德当不下于诸公,自身而家,自家而乡,久于其道,彼将自孚,何用汲汲乎强人以从约,重法以禁盗耶。?正德初年,罗伦的同里后进曾昂(1487年进士)以举乡约,其后谤胜于朝,谓公居乡专制生杀,台谏将纠论之。?显而易见,不从理论的高度讲明乡约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欲求得乡约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否则为臣者惧于干政之讥而却步,为君者为免旁生枝节而予格不行。俟王守仁心学思想一出,不仅解除了君臣各自的顾虑,也为推进乡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和实践的样板。在世界的本源,是唯一的真实存在,同时提出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的。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善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由引可见,王守仁的心外无物亦非离却事物而存在,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知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与他的乡约模式+学术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35 KB
  • 时间20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