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导向.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本科社会实践报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导向调查研究报告姓名:郑伟专业:工商管理083班学号:200810944330入学时间:2008年9月指导老师:黄运焘日期:2009年10月20日成绩: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导向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加之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部分大学生信仰丧失,在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走好人生道路的问题上陷入迷惘,有的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当代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表现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我国道德领域居一元主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是所有人的政治追求。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元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人们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时装人”,即没有确定的价值取向,不断地像改换时装一样更换思想、观念和行为的人;“平面人”,即表面化、面具化的,缺乏超越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没有深度,不承认一切价值的人;“实惠族”,即讲求实际,强调实用,选择实惠,凡事只看效果,不注重手段的选择,缺乏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的人;“新理性人”,即既有超越意识又脚踏实地,既有远大抱负又有求实精神,能够凭自己的行动逐渐缩短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人;“新理想派”,即能够保持灵魂的高洁和精神的自由,不“独善其身”,对社会、对他人充满责任感,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社会的人。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绝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的价值取向已不复存在,价值取向由相对统一走向差异。大学生中有坚持“报效祖国”的,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的;有赞同“提倡雷锋精神”的,也有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据调查,%的大学生同意“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的大学生坚信“钱越多,人生价值越大”。    总体而言,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并感到自我责任重大,自觉勤奋学习。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下,社会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淡化,转为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受其影响,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讲享受,事事讲实惠,从过去的“言不及利”变为现在的“言必及利”;有的大学生为物欲所蒙蔽,厌恶读书,想方设法地经商赚钱,甚至置法律于不顾,使用违法手段谋取钱财,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些大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焦躁不安,内心充满困惑、苦恼,为逃避苦恼陷入享乐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区。此外,消费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也大有市场,不少学生简单地把经济收入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理想主义热情减退,急功近利,生活情趣趋于庸俗化、非理性化。二、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原因分析:。智力水平、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的差异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多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大的社会背景使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看法、观点,崇尚自我,强调个性,主体意识强烈。一般来说,坎坷和曲折,会使人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比较深刻,其价值取向往往也形成得较早、较深刻稳定;一帆风顺则会使人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稳定性,较肤浅。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平顺,人生阅历较少,往往功利意识较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2,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表现出一定的功利倾向。这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大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和祖辈的溺爱下长大的,这助长了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当然,也有一些父母对于女进行过苦口婆心的正面教育,但当父辈的教诲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反而使学生陷入更深的迷惘与困惑。此外,中国虽然加大了教育投入,但高等教育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多数父母寄希望于子女考上大学来改善家庭经济环境。考大学的激烈竞争,加上每年还要花费近万元的学费、书费、生活费等,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学业和前途,这就不难理解部分大学生为何如此看重经济利益、教育的回报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体系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它过分强调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的品德、心理、人格和性情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培养,使得学生被训练成机械的答题机器,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某些学生为获取高分甚至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也存在矛盾。学校以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现实社会却以成败论英雄,急功近利、短视成为社会的通病。虽各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必修课,学生必须考试合格方可毕业,然而在社会现实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只把它看成挣学分的必修课而非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这种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导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多多Dad
  • 文件大小35 KB
  • 时间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