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高一语文《定风波》导学案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高一语文《定风波》导学案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行()吟啸()一蓑()烟雨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1、齐读小序。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2、具体分析。(1)时间:(2)地点: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3)天气:(4)人物:(5)故四、品味思想,鉴赏手法。1、生齐读。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2、探讨表现手法。(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五、重点探究、拓展思维。1、能找出本词的“词眼”吗,2、如何理解苏轼的“归去”,3、“归去”是历来众多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情感趋向和人生趋向。你知道还有谁,4、苏轼的“归”和他们的能划等号吗,介绍“辉煌的一生”。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5、小结。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淡然和心灵的超脱~六、拓展阅读:(另一首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请同学们来谈谈这首词。意象:2、小结: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
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高一语文《定风波》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