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本文題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內容基本上是整合敝人的《邏輯、方法與數學的思維》及《哲學思維與人文關懷》二文而改寫,以提供參加中興大學於3月28日之「通識講座」的同學參考。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鄺芷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意義「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乃是現代文明的兩大支柱。「科學精神」表現於「科學方法」與「科學思維」。從「發生意義」所謂「發生意義」(icmeaning),是指相關的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它一般是相對於「本質意義」而言。來說,由於人們先欲認識或了解客觀世界,便不得不開始思維,而「科學思維」基本上是一種調「合理化」的思維。除了「思維」之外,研究者還必須考慮處理事物的合理方法,從而遂漸形成所謂「科學方法」的問題。「人文精神」表現於「人文關懷」與「人文主義」。在最廣義上說,「人文關懷」的出發點是美化人類的生活方式、提昇人類的福祉、確定價值的規範及追求人生的意義等。「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並不是對立的,因為無論是人類的福祉,或是價值的規範,最終總是離不開「科學精神」的「合理化」活動,而「合理化」的要求正是「科學精神」的本質。吾人不妨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集合體,稱之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Faust)是歌德在《浮土德》一書中的主角,她是文藝復興的一位人文主義者作為歷史人物的浮士德,名為基毆‧浮士德(Faust),於1520年間教班柏(Bamberg)的王子算命,又以JörgFaustus之名在海德堡占卜,於1528年被驅逐出Ingolsatadt,1532年又被驅逐出紐倫堡(Nuremburg)。在歐洲受宗教裁判所的影響,凡是支持非正統派的觀點,被視為危險人物,或被指控為巫師,會招致殺身之禍。第一本為浮士德平反的民間書籍出現於1587年,名為《約翰‧浮士德博士的歷史》(或稱《浮士德書》),作者不具姓名。書中的浮士德是一位出众的算命師,她為了滿足知識的好奇而背離宗教信仰,轉向魔法和醫學,用她的靈魂向惡魔梅非斯特來換取知識及權力。後來,她與情婦海倫生了一個兒子,當浮士德去世時,海倫帶著兒子消失於Wittenburg城。約於1590年,《浮士德書》的英譯ChristopherMarlowe另作《浮士德博士悲劇性的一生》,把主角浮士德詮釋為一個投身於魔法而賦予權力與榮譽的人,又得到梅非斯特的照顧。她從Wittenburg往羅馬,化身隱形人戲弄教宗。1750年,雷莘()把浮士德另作劇本,把浮士德視為因為對真理和知識之愛而得救贖。。。她好學多聞,滿腔熱誠追求知識,但卻仍感足。她為了追求知識,把自己的靈魂賣給惡魔梅非斯特(Mephisto-pheles)。《浮土德》第一卷的開端,浮士德自歎說:「哲學呀,法律呀,醫學呀,甚至於連神學的一切學問,如今啊!我已努力鑽研過。從頭到尾,窮心盡力,到如今,依然是一個可憐的愚人。雖然被稱為導師,被叫做博士,十幾年來指引一群學生,像盲人牽瞎象,甚麼也不能如願。我心焦欲燃,究竟所知有限!」歌德著,海明譯:《浮士德》(遠景出版,民國77年),。如果浮士德是一個普通人,便會故步自封,以為自己博學多才。可是,如此博學的浮士德,面對無窮與浩瀚的宇宙和無涯的知識,卻內心感到非常焦慮與傍徨。在《浮士德》的「悲劇第二部」裡,浮士德不斷地追求世界的知識,直至她人生的晚年,仍不改初衷。這時候,浮士德雖然眼睛已失明,但仍覺得每天都需要增加新知識,否則人生便得不到「自由」關於此處所謂「自由」,請參閱本文§(5)。。浮士德這種熱烈求知的態度與期待自由的心態,與康德在其〈甚麼是蒙運動〉一文中所謂脫離「不成熟的狀態」相似見康德:〈答覆這個問題:甚麼是啟蒙主義運動?〉收入《歷史理性批評文集》,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二十世紀的波柏(KartlPopper),也提出所謂「通過知識獲得解放」(theemancipationthroughknowledge)見KarlPopper,Emancipationthroughknowledge,中譯本:《通過知識獲得解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194。,正是浮士德精神的繼承。浮士德原本就把自己的靈魂賣給惡魔梅非斯特,可是,雖然到了晚年,她卻不願意讓她的靈魂被帶走,因為她仍覺得壯志未酬,還想繼續不斷地追求知識。最後她的生命結束了,惡魔梅非斯特要求把她的靈魂帶走,此時,天神因為浮士德在世時已充分使用她的生命,遂因而宣告特許她贖回她的靈魂:「天使們〔在高空中飄浮著浮士德的靈魂〕:靈界尊貴的人,已經脫離惡魔的手掌,『凡是自不息的人,我們終必將她拯救』,又有愛自天上來,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