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存在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教学设施陈旧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下、新课程培训缺乏以及教师考评机制不配套等。增加政府投入,缩小城乡教育条件差距,加大培训力度,改革评价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新课改问题的有效对策。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对策推行课程改革几年来,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评价方式注重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等已逐步进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新课改呈现出一片大好前景。然而,当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时,却为新课改的艰难扼腕。日前,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对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课程改革作了一次深入调查,笔者结合调查情况,就其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基”教育的攻坚,贫困地区不少义务教育学校已是负责累累,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早已根本无力于教育教学设施添置和改善,“普九”时添置的教学设施在今天正被逐步淘汰,甚至是毫无作用。教学设施的陈旧落后,导致新课程呼唤的新理念、新思想、特别是新的方式方法教师难以实施。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设施简陋。剔除几本发黄的旧书等旧物件外,活动课没有场所,艺术课没有设备,实验课没有器材,教室、桌凳、师生几乎就是学校的全部;二是教具不够甚至根本没有。要实施好新教法,充足的教具是必须的,但现在教具的配备几乎是只到中心小学一级,村小就没法奢望“这杯羹”了。加之农村学校的教材统一采用的黑白版,让年幼的孩子在老师抽象的教学中去感悟确实难上加难。在我们调查中,教师们提得最多的就是要求上级配备齐教具(达80%多);另外,由于乡村缺乏必要的学前教育,不少学校的一年级是由适龄儿童和不足龄儿童组成,一年级(含学年班)可谓“两块牌子一支队伍”,生员参差不齐,对教师实施新课改的推进又添了一道难题。,实施新课改“心有余而力不足”新课程更强调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评价方式、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从对贫困地区农村小学1000多名实验教师进行的调查来看,新课改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重低下。从学历构成上看,专科(指最高学历)%,中专(含中师)%,其它占14%,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未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非师范专业教师;从年龄结构上看,%(其中多为临时代课教师),%,%,%,且多集中在54、55岁左右,大部分为民办教师转正的老教师。很明显,这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是代课老师与年老体衰的老教师,他们在课改中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由于农村小学工作条件艰苦、教学设施落后、教师成就动机缺乏。加之网点调整力度的加大及青年教师的“不甘寂寞”,使得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学点只有本村或邻村老师“留守”;二是由于旧有的“应试”观念作怪。“宝刀都要用在刀刃上”,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安排在乡镇完小
小教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