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音乐叫“谭盾”谭盾:著名旅美作曲家,籍贯:湖南,在大学时期,即为当时中央音乐学院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22岁的谭盾当时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就因使用了鼓、萧等当时被认为是前卫的音响和技术而引起不少批评,却也震撼了当时的民乐界。由于坚持在声音、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他被认为是中国先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从1990年开始,谭盾进行了一系列试图把剧场表演和乐队结合起来的《乐队剧场》创作,谭盾多元化的音乐使他声誉日隆。2001年他因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赢得使他声名远播的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金像奖。没有一个人能像谭盾一样,能成为这样一个打破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简单与复杂的多元文化的理想存在:一个生长于中国的东方人,在东西方文化世界里挥洒自如;一个曾经在农村务农的下里巴人,如今是世界文化圈中的贵宾;一个被认为是前卫先锋的作曲家,却拥有最大众的音乐听众。大提琴及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将东西方音乐进行融合是谭盾惯用的方式,《卧虎藏龙》中以非洲鼓伴和中国音乐不过是小菜一碟;03年,《地图》在湘西进行公演,在这场音乐会中,他将湘西的苗族、土家族、侗族的原生态的民族音乐加入到他的交响乐中,在世界音乐界,引起了轰动,许多世界级的乐团都想演奏他的《地图》。而《地图》的手稿被收入到美国卡内基音乐厅,这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地图》共分成九个乐章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鼓舌歌芦笙《地图》打破了传统的协奏曲的调式和结构,展现给欣赏者全新的感受,如交响音画般的感受。传统的交响音画在聆听之余是要靠想像来展开画面的的,《地图》却是直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画面呈现给欣赏者。现场演出的时候,谭盾在乐队四周布置了大屏幕,把采风时获得的视觉听觉元素按照乐章演绎进度一一播放,同时穿插进乐队的伴奏和声和对演,当然还有大提琴演奏者的精彩演奏也是和屏幕里的民间歌手乐手交相呼应,忽而对答如流,忽而神情款款,忽而言语传情,忽而眉来眼去,忽而亦庄亦谐玩笑之至。随着覃盾极富煽动性的双手上下挥舞,他脸上的表情也异常丰富起来,或喜或愁或哀或嗔,非常直接地让观者进入他的内心。9个乐章中,覃盾忠实地记录了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集的“原生态音乐”,让观众真实地领略了湘西风土人情。傩戏:表现驱疫、避邪、祈福、纳吉的舞蹈,最大特色是没有文戏伴奏,只有武戏配音,相传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属于楚地的凤凰。吹木叶:凤凰县苗族青年多数擅长吹木叶。他们随手摘下树叶,两个手指把它紧贴嘴唇,然后轻轻地吹,就可以吹奏出各种不同的音调。舌歌:流传于凤凰一带的民间唱法,以舌头发音。打溜子:土家族民间锣鼓乐、吹打乐,又称打路牌子、打家伙。流行于湘西的龙山、永顺、保靖等地。打溜子乐队编制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四件打击乐器组成,加唢呐演奏的情况比较少。飞歌:即苗族的飞歌,年轻男女飞歌吸引异性的注意。相传嘎两(苗语:天仙的意思)的小女儿叫阿别,看到香炉山下的男女青
感受音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