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探微.doc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探微语文是美学的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有教学形态的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美育渗透,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借此领悟文章的深邃内蕴,培养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文质兼美,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来说,美育对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特殊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他认为应该“把人的精神摆在第一位”,内心和外表美是统一的,“荒唐地追求时髦”,正反映“内心的空虚”。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使美育成为道德教育的强大力量,培养青年学生具有崇高的、善良的、诚挚的精神品质,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从学生的智力结构来说,中学生的智力发展首先是运用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越发达,这是认识规律,也是教育规律。美育可以通过具体的、感知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强化他们的记忆力,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向着有利方向发展。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育人功能(一)认识深化功能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将历史上不断积累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通过美育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之获得各种真理和知识,从而深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改造世界的现实斗争中去。这就是美育的认识深化功能。马克思在谈到狄更斯、夏•勃朗特等人的小说时说:“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人间喜剧》“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列宁认为“俄国工人阶级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作品,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敌人”。毛泽东多次指出《红楼梦》可以当做历史来读,它能使我们认识什么是封建社会。正因为这些优秀作家的作品有如此巨大的认识功能,马克思才欣然地把巴尔扎克誉为“社会学博士”,列宁才著文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二)道德感化功能“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美育是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又是实现道德完善的有效手段。因为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内心信仰和要求时,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即心甘情愿地这样做。这就是一个情感基础问题,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但内在美起主导作用。教育学生热爱美好的事物,憎恨丑恶的事物,事实上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美丑的鉴别和评价,往往是引导他们对道德善恶进行评判。让学生在文学艺术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为了让他们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提高其生活的乐趣。(三)情感净化功能美育的情感净化功能是指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性教育,通过美育实践,帮助人们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观,使人的情感纯洁化、高尚化。别林斯基曾高度评价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作品对人的情感所起到的净化作用。他说:在普
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探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