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的几点解读第一部分:医疗信息化建设-----新医改的热点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推出,意味着承载国民福祉的医疗改革再次踏上征程。新医改不仅明确了未来的目标和方向,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在每一个环节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医改中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政府主导、倾向基层、全民覆盖、均等化、公益性成为了本次医改的五个关键词。同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也是本次医改的重点。新医改中提出了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共享服务,也就是要在医疗服务整个环节里协同和整合。由此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作为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对于医院服务,公共卫生领域,药品管理过程等环节都很重要。由于医疗服务这个行业本身的特点,信息技术应用是可以延伸到非常高、非常深入的阶段。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正在处于变革的阶段。比如现在大医院,几乎所有的门诊都是建立在电脑信息系统上,包括挂号、分诊、划价、取药和办理等一系列手续等。如果这个信息系统出现了问题,整个医院的运作都会瘫痪。可想而知,由于医疗服务的特点,如果服务瘫痪,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医院服务的复杂性,从国际、国内来看,信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应用都是远远滞后于电信、金融和制造等行业,也滞后于政府的功能职能部门。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而言,有五大领域将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热点:IDN/IDS(work/System,整合交付网络/整合交付系统)协同医疗延伸了中心或专科医院的覆盖范围,增强了优质资源的可及性,从整体上降低了医疗服务的成本。而一定的治理规则,还可以渐次把协同成员的服务水平拉齐拉高。这样,相同的患者体验可以有效地分流病源。IDN模式的主要挑战来自质量保障和财务分配模式。由于在协同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医疗实体的产权合并,如何建立一套持久有效的管理、治疗、收费的治理模式,是IDN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服务整合的内在规律来看,有两种方案比较可行,一是所谓“垂直的”IDN,即一个综合的中心医院带动一批基础和社区诊所;二是专业职能(如放射、影像、化验、护理等)的集中化运营。在IDN模式下,转诊和检验报告互认等都成为很基础的服务。二、医院资源规划管理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有许多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院长开始更加关注医院的运营效率,医院和企业一样也需要一套合用的资源规划和管理系统。ERP的本质是在产品/服务的形成过程中,监督优化人力/资金/物料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情况。在医院,从药品器械的滞院和临床损耗等成本费用管理,到科室绩效评估考核,乃至临床路径各个环节的服务追踪优化等。ERP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手段。以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管理变革的挑战主要来自临床一线,习惯势力和绩效指标的设计缺陷使ERP很难一下被广泛接受。应当指出,倾听科室的声音并不一定意味着ERP是对现有体系的机械拷贝。ERP和HIS一样,应当首先是变革的载体。三、个人健康记录PHR(PersonalHealthRecord)/eHR/eMR这是一个充斥着观点和争论的地方,背后有不同的角
新医改的几点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