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角看腐败[摘要]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腐败,把腐败作为一种经营活动来进行分析,为腐败给出了一个经济学定义。文章认为,由于权力的可交换性及其需求与供给的无弹性,从而形成一个公权与私利交换的市场可能;这些构成了腐败产生的诱导性因素。进而分析了腐败对经济的危害,如阻碍经济发展、影响贫困治理、造成政府信誉的丧失、增加信用交易成本等。最后提出了抑制腐败的经济学对策:即堵源截流,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让官员“不能腐”,“不愿腐”;“不敢腐”。 [关键词]腐败 经济学 分析对策 一、腐败的经济学定义 什么是腐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国际政治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从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目前,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如果从经济角度去研究,把腐败看作一种经济活动,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定义腐败:腐败就是官员或官僚集团利用公共权力谋求私利的一种经营活动,获得最大的个人收益。 把腐败看着一种经营活动,一种公权与私利交换的活动。 如今,腐败是重要的新闻内容。当我们打开电视或翻开报纸收看黄金时段的新闻报道时,我们可能被大量的有关腐败的报道弄得头昏眼花。为什么腐败如此泛滥呢?权力往往倾向腐败,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法国政治学家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1、权力是一种可交换的社会资源 权力意味着一种对其他人的一定强制、支配和控制。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权力,是外在于自己的利益,当他履行相应公共职务时,他就有权力,当他离开这一职务时,则会丧失权力。这就是我们民间常说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或许正是权利这种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权力主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从而导致权力的变异,就是指权力主体把自己所掌握的权力作为“商品”以权谋私。 2、权力的需求与供给的无弹性 从普遍意义上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市场都由需求所决定。由于权力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以及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绝对的支配权的特征,使得人们向往权力,追求权力,对权力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手中握权者,也容易被权力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迷惑,容易把人民的权力当成他自己私有的东西,进行权钱交易,将他人财产和公共财产据为私有 。而对于权力效益的需求者来说只要价格在其承受范围内(可视为以边际成本),则不会顾及其成本高低,而权力所有者也抓住权力需求者这一心理,更多为自己获取最大利润,从而使腐败的产生成为了必然。3·官员也是“经济人” 认为政府是超越一切私利之上、专求社会福利的组织,政治家和政府官员都是大公无私的圣人,是以促进公共利益为惟一目的的,这点当然在我们的社会中不可能得到认可,因为政府的构成体终究还是人,人总是为自己着想、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价值物,既可以是物质利益,也可以是非物质利益。其先天的自私自利性可以说是为腐败
【经济学小论文】经济视角看腐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