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全集听于丹老师品《论语》处世之道话外音: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白己亲近的人我们乂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屮,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论语屮交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交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夭总在说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Z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考把这件事情做到什么稈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侣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容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有一个人说:以徳报怨何如()。以徳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你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了这里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呢,孔了反问了他一句,了曰:“何以报徳?”孔了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徳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抱人家的恩徳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仙孔子给出了他白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抱怨,以徳报徳。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徳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冋匮那些也给你恩徳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屮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了也是有原则的,孔了不是提侣以徳抱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育抱怨,用你的正肓去面对这一切。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抱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徳,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将是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止是我们自己的带价,还有了孙的幸福。所以以徳抱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徳,你搭上了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血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和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徳也不是怨。其实孔夫了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推及到我们生活屮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在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能源的浪费,地球上被浪费的资源C经太多了,但是当我们关注坏保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关注一点,就是心灵坏境的荒芫和我们a身生命能量的浪费。应该说,今天物质是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z改变,变得欣欣向荣。也不意味看今天那种仇恨、那种报复、种种的英至高科技的犯罪就停止了,有点时候会越演越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呢,就是我们面对一件事情迅速的做出判断,选择白己最有价值的方式。动画:老师,如果一个特别仁义的人掉进井里去了,您会跟着跳下去吗?为什么要跟着跳井呢?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用脑了想想的。曾经有学生宰我去问他的老师,说老师:仁者,虽告ZH,井有仁焉。其从z也?你看给他老师岀的难题,说问您个问题,说如果有一个特别仁义人现在有人跑来跟他说,有一个仁者在井里,他掉井里了,你跟着去吗,这叫井有仁焉,井里头有一个更贤徳的人,你跟着下去吗?那么这怎么办呢?了曰:“何为其然也?君了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话说的好,孔夫子说,那干吗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亳无原则地就跳到井里,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了也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H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白己欺骗了,不能被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岀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这是孔夫了所不耻的,他并没有拘泥的说仁者在井里,你就一定要跟着下去,他很不解的说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孔夫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就在今天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话外音:我们在今天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了关爱的无微不至,为什么孩了会反感,亲密无间的好册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什么样是好呢,孔夫了老在强调“过犹不及”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可以说有机的渗透在他举的很多例子中。你说你去做T作,面对你的领导,那我们每一个下属面对领导肯定应该是忠诚的,也应该是有热爱的,大家私交好、工职好,把事情做好,这没错;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家对刖友都应该是将心比心的,萇至有人说是可以两肋插刀的。那么这些个关系里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