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导学案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兴趣,在课堂导读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 2、消除阅读《巴黎圣母院》中存在的障碍,大致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及欣赏的角度。学习重点: 如何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深刻理解小说主题。学习难点: 对人性中“美与丑”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学法指导: 诵读法、探究法。知识链接: :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提出系统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随后发表了戏剧《欧那尼》、诗集《东方集》《秋叶集》等一系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1831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1851年,他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的诗集《惩罚集》《静观集》、大型诗史《历代传说》以及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相继问世。1870年,他结束流亡生活,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在1828年初,雨果就开始酝酿《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当天,在波旁王朝垮台的欢呼声中,他才正式动笔开始创作,小说于1831年2月出版。小说的创作时期,正当雨果从政治上逐渐脱离保守派立场而倾向自由民主,文艺上逐渐脱离古典主义而提倡浪漫主义之际。 小说以十五世纪末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自然可以视为一部历史小说,小说以一个吉卜赛女郎的经历为中心,描写下层人物的生活。雨果注意描写当时的历史风貌,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这是十五世纪巴黎的一幅图画”。在小说中,中世纪的民间节日,上演神秘剧,推选丑人之王的古风得到细致的描绘,特殊的流浪人社会,在街头和广场耸立的绞刑架、阴森恐怖的巴士底狱、巫术和炼金术的流行、宗教享有的特权、国王隐蔽和行踪不定的生活都一一得到再现。 1831年3月,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的((原序》中说:“几年前,当本书作者去参观,或者不如说去探索圣母院的时候,在那两座钟塔之一的暗角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可怕的单词:ANARKH(注:希腊字,意思是命运)……这几个由于年深日久而发黑,并且相当深地嵌进石头里的大写字母……这些字母所蕴含的悲惨的、宿命的意味,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他多方寻思、尽力猜测那痛苦的灵魂是谁,他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罪恶或悲惨的印记留在古老教堂的额角上之后才肯离开人世……正是由于这个单词,作者写下了这部著作。”雨果在这段文字里明确地向人们提示了克洛德罪恶的一生、悲惨的一生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创作缘由。预习检测 一、基础知识(A级) 。 劫持( ) 畸形( ) 原形毕露( ) 毛骨悚然( ) 觊觎( ) 遁入( ) 气势磅礴( ) 倾巢出动( ) 。 ( )场作戏 ( )命是从 ( )羞成怒
《巴黎圣母院》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