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犹显鲜活自悟更具灵动——潘雪琪老师《秒的认识》教学赏析章贡区教研室肖莉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其中“做”字便是“充分体验”之意。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学习能力。在潘雪琪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课堂里,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体验的魅力、自悟的精彩,那开放的教学设计,那大气的留白时空,那完美的细节处理,那美丽的课堂生成,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课后细思,满心芬芳!《秒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对于时空概念尚在形成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抽象且枯燥的。但潘老师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通过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在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秒的建构与体验过程。将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揭示学习目标,妙趣横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以趣引课,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片段一】引入课题(课前一起感受节目等候倒计时、火箭发射倒计时、新年倒计时、奥运会开幕倒计时)师:今天我们学什么?让我们也用倒计时来迎接。(师生一起:10、9、8……3、2、1,课件出示课题:认识秒)师:刚才倒计时,数每一个数用了多长时间?生:1秒师:对,是一秒,你们为什么不用学过的“时”或“分”来作单位呢?生:因为时和分表示的时间都比秒要更长。师: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要用到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板书课题:认识秒评析:潘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通过列举并播放了生活中的“倒计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以倒计时的形式顺利地引出课题:认识秒。同时,及时引领学生与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进行初步的比较,明确学习目标,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正视学习起点,激活经验。在信息化社会,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起点并非是零起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秒”的认识或多或少已经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如何将学生这些零散的、模糊的、甚至并不完全正确的认识统一到正确的、理性的认知高度?【片段二】关于秒的知识。师: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小闹钟,看一看在钟表上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秒的知识?生1:秒针走一大格就是5秒钟。生2:秒针的形状是又细又长。生3:秒针走一圈,分针就走一小格。生4:秒针走一圈,就是一分钟。生5:秒针走一小格就是一秒钟。生6:秒针走两大格是20秒。生7:(纠正生6)秒针走两大格是10秒。生8:秒针走时会发出一嘀嗒的声音。……评析:潘老师独具匠心,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钟面上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秒的知识?”这个问题设置既开放又大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主动思辩。其间潘老师收放自如、巧妙地将两个学生的回答“秒针走一小格就是一秒钟”和“秒针走一圈分针就走一小格”结合起来,自然而然把前面学过的时、分的知识迁移到今天的学习内容,使“1分=60秒”的教学水到渠成,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本环节教师不疾不徐,敢于留白,不急于纠错,不急于告知,而是直面学生的生成,有机地结合课件,引发学生的探索,让学生在自悟中逐渐把对秒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谓智慧无限、精彩纷呈。三、丰富学习活动,互动体验《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学生数学的活动水平。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体验数学是本课最突出的亮点。【片段三】、学秒的节奏。师:时间是一秒一秒过去的,小朋友能用声音、动作把1秒的节奏表示出来吗?请大家再拿出钟表仔细看一看,还可以放在耳边认真听一听。学生自主活动。之后,教师请学生带着钟表上来学一学。生1:咔嚓、咔嚓、咔嚓、咔嚓。(一边发出"咔嚓"声,一边用手打节奏。)生2:嗒、嗒、嗒、嗒。(一边发出"嗒"声,一边拍胳膊肘。〕生3:嚓、嚓、嚓、嚓。(一边发出"嚓"声,一边跺脚。)。师:现在你们对1秒的节奏有点感觉了吗?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秒针,用自己喜欢的声音、动作表示每1秒。学生集体打出秒的节奏。师:你们合奏得真好,老师听到了一秒一秒整齐的节奏声。。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单独演奏。学生拍手表示每1秒。教师注意提醒动作快了还是慢了,演奏完后请其他学生评价。评析: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更善于应用,并保持较长久的记忆。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本环节,教师匠心独运地安排了“听秒一学秒一评秒”体验秒的节奏,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体验,使得学生对1秒有具体的、物化的感受,并在“模仿演奏一全体演奏一独立
秒的认识评课(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