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方案衡量标准的五层总结.docx交互设计方案衡量标准的五层总结这一层可以算「基础中的基础」,但真正做到、做好却不是那么容易。目标可以分解为业务目标、用户目标和设计目标。业务目标通常是和业务方、PD沟通后由对方给出,这里设计师需要注意的一个点是:需求方有时会要求提升某某数据指标或是直接给出具体解决方案,但这些并不能直接成为业务目标,对表象的盲目追求甚至可能反过来对业务造成长期损害;当我们听到对方如此描述时,应该进一步追问和挖掘出对方背后的目的,可以运用「五个为什么」等方法。用户目标需要有真实的用户信息输入,输入途径可以是和用研合作进行调研分析、向熟悉用户的业务方请教、现场观察和访谈等,忌讳设计师自行脑补。将用户画像与故事板建立起来并传达给大家,也可以在评审时更好地帮助与会者代入真实用户、理解感受他们的核心痛点与诉求,进而对设计方案给出更准确的判断,而不是纯粹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提不接地气的建议。基于业务和用户背景提炼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后,设计方案需要紧密围绕目标展开,而不是在被别人问到你的设计方案如何体现出这一目标时,才发现目标和方案实际上基本不相干甚至南辕北辙,这也是一些初级设计师(包括我自己)会犯的错误。有些外人对交互设计的理解可能就是简单的「画画线框图」,但实际上前期的这些流程才是耗费时间与精力最多的,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完全覆盖到(没有必要,特别是日常迭代的小需求)。在交互设计文档里完整展示这些阶段产出物还是很有价值的,它们能更好地体现出你的专业态度和充分的思考推导过程,给设计提案的说服力提升(见文章)增加筹码。要以设计师的态度去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虽然有专业的视觉设计师存在,但交互设计师同样需要懂得和追求基础的美感,这点在设计文档、线框图等关键交付物中都可以体现出来。这一部分仍然属于「基础」,主要体现在对细节的推敲程度上,也是交互设计师体现自身「专业性」的重要环节。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基础,我就不多加说明了,在打磨的过程中多思考、多尝试、多推敲、多做用户测试,有时候对业务太过熟悉会让我们意识不到一些比如文案理解困难的问题,而身边不那么了解业务的同事要更容易一眼发现问题所在,所以,多用开放的心态听取大家的反馈吧。同样是一些很基础的知识,主要参考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http://online-/testing/usability-principles-jakob-nielsen),不再赘述。这一部分因为我是根据自己的业务场景梳理的,不具备通用性,所以就不分享具体内容了。交互设计师不一定非要懂技术,但一次次技术评审下来,对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对于一些优秀技术同学,还可以加一条「有挑战但技术乐意做」,哈哈)要逐渐形成清晰的概念并进行总结,必要时也可以体现在自己的设计文档上(让大家理解你有时做出一些看上去略古怪的设计方案的苦衷)。设计过程中也要及时找技术同学沟通确认可行性、倾听他们的建议和反馈,而不是次次都是等方案设计完成、正式评审了才发现技术上实现成本过高,进而被迫放弃。这一部分我主要参考了网易UEDC的如何建立交互设计自查表(http://uedc./),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补充了一些内容。我之前在做一个CRM系统的设计时,全部的设计和预览都在自己的高分辨率+大屏显示器上完成,但在找目标用户客服小二测试Demo效果时,才发现我们的很多用户还在使用
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方案衡量标准的五层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