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