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小城镇发展十五规划.doc吉林省小城镇发展“十五”规划2001-03-15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我省实际出发,制定了《吉林省小城镇发展”1-五“规划》。规划的范畴是全省454个建制镇(包括县政府所在的镇),重点是“百强镇“。一、吉林省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现状(-)基础条件1•小城镇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以來,我省小城镇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一是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屮全会以后,特别是X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1980年全省建制镇已上升到114个。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统一实行镇管村体制,放宽了建镇条件,实施了新的设镇标准。同年,全省乡改镇112个。至1986年,全省建制镇达297个,比1980年增加了183个,增加1 6倍。1992年,省政府为加快我省改革开放的步伐,促进经济尽快登上新台阶,结合我省实际,作出了发展小城镇重点向铁路、公路沿线和沿边境地带倾斜的七条规定,使我省小城镇又一次得到了迅猛发展。1992年,全省乡改镇106个。至1994年,全省共有建制镇446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485%0二是稳步发展阶段。自1995年后,我省小城镇数最的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1995年至1999年末,5年共发展建制镇58个,平均每年发展11 6个。截止1999年末,我省小城镇已达454个,土地面积1055力-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1079力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25%。其屮非农人U3382力,占全省镇总人口的305%,占全省非农人口的30 1%。区位条件和然资源。经过建国后5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我省小城镇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逐渐地显示岀热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及对其利川程度和T作情况的不同,备镇具有不同区位和资源特点。我省小城镇多数位于交通枢纽、经济相对发达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从历史延革看,有些镇是历史形成的老镇;从资源上看,我省小城镇自然资源潜力很大,具有丰富的土地、水、矿产、能源、林木、野生动植物等资源。(1)东部山区、半山区。包括延边州和白山市的全部,通化市的通化县和集安市、吉林市的蛟河和桦甸市所辖的258个镇。主要是资源优势,其重点是林业、矿产、人参、屮药材、鹿茸、林蛙、苹果梨、山野菜、食用菌等产业。(2)屮部平原区。包括长春市、辽源市、吉林市的舒兰、永吉、磐冇、四平市的公主岭、伊通、梨树、通化市的梅河口、辉南、柳河、松原市的扶余、前郭所辖的103个镇。这是吉林省的粮食主产区和畜牧业基地,重点发展粮食、土特产、畜禽加工业等。(3)西部草原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的乾安、长岭,四平市的双辽所辖的67个镇。由于草原特点,其主产业是畜牧业,同时发展水产、马铃薯、水果、甜菜、棉花等项产业。(4)城市卫星镇。包括所有大屮城市区辖镇,共26个镇。这些镇接受城市的辐射,形成了依托城市、面向城市、服务城市的以加丁业、蔬菜业和养殖业为主的新型卫星镇。国家和省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屮共屮央、国务院200()年6月岀台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完善小城镇的管理体制,使其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通过10年的努力,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屮心,使全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从1995年起先示下发了《关于鼓励和扶持省”I-强镇“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都从建立小城镇新体制、新机制入手,对小城镇的发展给予大力扶持。(二)。改革开放以來,特别是进入”九五”时期,全省小城镇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到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94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27元,地方财政收入107亿元。小城镇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产业升级步伐。第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刃*,到1998年全省小城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1 4:298:288。(1)第一产业。1998年全省小城镇笫一产业增加值达19859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5倍。其屮,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40%以上的有291个镇。主要集屮在屮西部农业区,种植业占绝对优势,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748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25〜40%的有74个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466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43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25%以下的有89个镇,主要集屮在交通便利的屮部平原区和特产资源丰富的东部山区。笫二产业。1998年全省小城镇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4303亿元,占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394%,主要行业包括机械制造、
吉林省小城镇发展十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