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百杏中学洪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和美化心灵泊作用。《教学大纲》中也指出:“音乐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音乐教学,启发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优良品格,培养高尚情操和丰富盛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美育,或者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是培养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等能力以及爱好、感情的教育,其中,艺术作品的美是美的集中表现,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在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艺术审美的基本技能技巧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在音乐中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可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特征。音乐的旋律特征有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及音色、速度、节奏的变化等。例如,在欣赏冼星海的《河边对口曲》时,请学生注意音乐的变化,他们会注意到歌曲结束部分有变化。分别是速度的变快,演唱形式的变化(由对唱到齐唱到混声合唱),声音强弱的变化(由弱变强)。第二,让学生体会音乐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同样,在欣赏《河边对口曲》时,由歌曲结尾处的各种变化,学生会体会到前半段歌曲,两老汉的对唱,反映了日军侵入中国以后,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悲惨遭遇。最后速度逐渐加快,则表现出千百万群众浩浩荡荡地踏上“一同打回老家去”的战斗征程,深刻的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决心。通过这首歌曲的欣赏,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旋律特征,导致了不同的情感变化。因此,理解音乐的旋律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方面是很重要的。作为教师,这一环节千万不能忽视。二、培养对美的鉴赏能力音乐作品中总有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在校园,有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低级趣味的音乐,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而那些艺术性强的音乐作品在学生看来总觉得平淡无味,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具备健康、正确的鉴赏能力呢?在教学中,我经常把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与社会美、自然美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例如,在欣赏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时,先利用讲小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解贺绿汀创作歌曲的背景,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来历,给学生描绘出战士们机智灵活、英勇战斗的情景。再给学生欣赏,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想象游击健儿乐观自豪、紧张愉快的形象。学生感兴趣了,理解了,学习的劲也就足了。进而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相应提高了。三、培养对美的
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