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障碍金星彤中文摘要: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时空表现,是衡量一个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化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体制问题,并以此为着眼点,研究清除进程中各梗阻性障碍因素的对策意见,以期最终消除制度障碍,推进我国城市化健康、积极的发展。关键词:城市化制度障碍一、城市化的概念界定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交换、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体现着一种过程和趋势;作为一种现象,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它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生活质量优化。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从人类历史来看,自1800年到2003年,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大趋势。而我国城市化在建国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段里,发展极为缓慢;1949年以后,由于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城市化也非一帆风顺;时至今日,%,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在现代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却是极其重要的。(一)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首先,从经济意义上的现代化来看,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最具革命性的。在现代化变迁和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化必然经历工业化,工业化必然产生大规模的城市化;而城市化又会通过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来推动工业的发展,从而逐步走向现代化。这一互动性的发展过程表明了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化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其次,从现代化的各项指标来看,其与城市化之间也存在着联系。一些学者选取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社会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研究现代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映证出:现代化程度是城市化水平的充分条件,即城市化水平高,并不一定体现现代化水平的各个指标都高;但现代化水平高的必定较高。这种相关性表明了城市化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同步发展的关系,即没有城市化的高度发展便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现代化。最后,从我国国情来看,作为一个具有浓厚的传统农业色彩的大国,如何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是实现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和真正腾飞的关键。立足我国现代化的长远战略,解决广大农村现代化的问题,实现农村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必须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二)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有效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曾首次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论”,指出,在一国经济中,当同时存在着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两大部门,并且传统农业部门仅具有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收入,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甚至是负数,而工业部门却有着相对高收入的这种状况,就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在此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翰等人又将其加以修正和扩充,形成了“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提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过程是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过程相伴随的,也即城市化过程。在我国,30%市镇人口集中了大部分的现代产业,而70%农村人口却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城乡间经济差距十分悬殊,这说明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城乡生活质量差异悬殊,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城、乡经
中文摘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