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纪录片《幼儿园》拍摄的是一群儿童在幼儿园里的成长过程,影片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有选择性的创作。在长达2年的拍摄时间里,导演张以庆累积了大量的素材,这为他之后的创作提供了资源,让他可以在选择和取舍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游刃有余。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纪录片中,少了老师、家长的身影,少了上课和教育的画面,多的是孩子们嬉闹、可表述他们真实情感的画面。一、拍摄角度具有选择性按照常理,我们想象中的幼儿园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上课识字、画画、唱歌,做游戏等等有老师组织的活动,而在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里老师则是衬托红花的绿叶,基本就是镜头边缘的人物,小孩子才是主角,而且片中出现的上课部分要么是为小孩间打架做现场,要么是为小孩各种各样的动作和神情做衬托。除打架和表情之外片中大量表现的细节还有吃饭、睡觉、穿衣系鞋带、理发、洗澡、摞凳子、等待以及孩子们之间的“聊天”内容等等,有时画面还会出现定格,刻意表现小孩子在某一时刻的神情。这些虽然不是幼儿园生活的“常规”内容,但这些内容却能更好地体现出幼儿园小朋友最最真实最最自然的一面,从这些内容中我们更多看到的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小孩子幸福、快乐、无知,而是成人们并不关注的孩子的烦恼、焦虑、茫然、无助还有对大千世界的认识。二:情节设置具有启示性导演采用连续拍摄的方式记录了孩子们一年多来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中间还穿插了大量的访谈。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的长期拍摄以及访谈突,出人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改变,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情节设置具有启示性。例如片中对白玉兰的“描写”。最开始,她不听老师指挥,表现很个性。人物刚开场的镜头语言是她站在桌子上,跟老师对抗。“可是后来她的镜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其实是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批评教育过程中给磨掉了”张以庆说。片中对几位小朋友的访谈部分包括给一个小“高才生”出算术题,让参加过四个特长班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本领,还问道小朋友什么是爱,9•11以及足球等大人们常谈的话题。但是这些小孩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绝对令观众大吃一惊,因为自认为小孩很傻很天真的观众不会想象到这些小孩如此“见过世面”,诸如“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交警也收钱,我干爹是交警,他就收别人的车”、“有钱要分给领导,不分不行,领导没钱了怎么办?”“我选择快乐,因为钱买不到快乐”……这样的回答,以及回答问题时表现的那种“老练”和不屑的动作表情,哪个成年人会相信这仅仅是四五岁的孩子,但这就是事实。这也恰恰表现出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在幼儿园时期开始形成的,说他们小,不懂事,可现实就是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成人世界的东西时刻在影响着思想成型中的幼儿园孩子,这是不能也不应该回避的社会现象,今天小孩子把一些东西记在脑海里,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好的东西可以引导着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自己,可一些不好的东西会让他们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三、注重影片的艺术效果导演十分重视音乐在这部影片中的穿插,在影片多处我们都可以听到那首熟悉的《茉莉花》之歌。没有伴奏的童声合唱,带有一点忧伤,看似无忧无虑的孩子实际上也有自己的情绪,这首唱响在维也纳的中国名曲又勾起了观众的共鸣。而此时,《茉莉花》之歌的作用不再只是简单地穿插和表达感情,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转场。歌曲一出,影片就转场了,这是纪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