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七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七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转)注:中医认为五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与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相连,五志过极会影响其所对应的脏器的功能。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因此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说:“思虑过多,脾血必耗。”忧(悲)伤肺,是指过度忧伤悲哀,能够耗伤肺气。《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医醇剩义·劳伤》说:“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恐伤肾,是指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肾藏精,《素问·举痛论》说:“恐则精却。”《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惊伤心胆,是指大惊能够伤心神及胆。《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说:“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说:“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故经曰:惊则气乱。”《杂病源流犀烛·卷六》说:“惊者,心与肝胃病也。然则因所触,发为惊者,虽属肝胃,受其惊而辄动者,心也。故惊之为病,仍不离乎心。”因此说惊伤心胆。必须指出,虽然情志伤

七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