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主人闻已,更为益盐。益:(2)致令口爽,此亦复尔。爽:(3)便以血污涂其面目面目:(4)即烧为炭,诣市卖之,诣:(5)寻即取果,一一皆尝。寻: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1)食已口爽,返为其患。()(2)不得半车炭之价直。()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饰以山龟鸟兽之形A、以盐美故而空食之B、便以血污涂其面目C、以其贵故,卒无买者D、以其怖故,不能战斗4、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补足相应的省略成分。(1)主人与()食,()嫌()淡无味。(2)()极渴须()水。5、翻译下面的句子。(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2)若但尝一,何以可知?(3)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4)默然无对,为人所笑。【文本解读】6、下列对《百喻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一部佛经,由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B、全书共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戒,独留寓言”,也是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C、《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最有条贯。”D、《百喻经》中的故事大多短小,多讲愚人之事,看似很简单,解释也较通俗。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佛家关注的焦点和世俗是完全相同的。7、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1)、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既:既然B、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空:白白地C、致令口爽,此亦复尔。复:同样D、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徒:信徒(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3)、这则寓言原来是针对什么现象说的?现代人要如何避免发生像故事中那样的傻事?8、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课文中六则寓言蕴含的道理。《愚人食盐》:《渴见水》:《入海取沉水》:《尝庵婆罗果》:《诈言马死》:《驼瓮俱失》:【问题探究】9、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坚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闻听,易于接受。《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请你课外阅读《百喻经》中一些作品,并结合课文,评析《百喻经》善于运用譬喻说理的艺术特色。《百喻经》六则习题答案【语言积累】1、(1)益:添加(2)爽:败,伤(3)面目:面部,脸部(4)诣:到去(5)寻:接着2、(1)返—反,(2)直—值。3、B,例句和B项都是介词,“用”,其余三项都是“因为”。4、(1)主人与(之)食,(愚人)嫌(食物)淡无味。(2)(愚人)极渴须(饮)水。5、(1)味道这么美的原因,是有盐的缘故。一点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2)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知道个个都很好呢?(3)你所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4)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
《百喻经》六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