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与色彩特点.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色彩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影响十分巨大。国内的理论研究者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观念的研究,谢朝在《中国民间美术之色彩审美特征研究》一文中,从美学价值、美学特征、审美标准和审美形式等四个方面,分析研究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审美特征,总结出观念性、符号化、程式化、装饰性等四个特点;袁凤梅在《论民间美术色彩的对比》一文中指出,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在遵照历史的、传统的观念的前提下,从不违背色彩文化内涵,在设色上讲究视觉意匠,重视色彩的视觉效果,整体色调表现为鲜艳、响亮、明快、热烈,本文作者在文中就民间美术色彩的对比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尹国有的《论民间美术色彩观念》一文认为,具有母体意义的民间美术,承载着古代文化哲理、民风、民俗,充满先人智慧,作者在本文中将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理论与印象派的色彩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试图摸索出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理论本身的规律与观念;而在冯东、陈俐燕、李丹所著的《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功能与文化意义》一文中,三位作者认为,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创作者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有装饰、象征等多重功能,民间美术色彩选择既不是纯客观视觉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伦理化和宗教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通过综述可以看出,国内理论研究界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观念的研究大多数都聚焦于对其文化历史内涵和宗教伦理根源的分析,而缺少对其视觉审美层面的详尽分析。然而,美术毕竟是首先诉诸视知觉的艺术形式,如果仅仅从观念层次上对其进行分析,难免有失偏颇,也难以全面勾勒其本质。本文并没有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进行大而全面的系统分析,而是仅通过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设置的象征性作用和视觉审美作用两方面的分析、研究和举例,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观念最基本的两大特征进行探索,得出结论,即中衡的两面体:它一方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及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色彩在中国民间美术中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一、中国民间美术设色的象征性作用色彩作为一种物理性现象,与中国民间文化观念关联十分紧密。色彩常常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比附,在此过程中,其内在性质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色彩与特定的观念相关联的原因,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客观自然世界生命循环的特征也表现在自然界有规律的色彩的变换。斗转星移、四时交更、日月晨昏、天地互映,这一切现象将自然界妆扮得五彩斑斓。中国先民对大自然展现出来的色彩予以诸多描述、总结,并加以附会,诸如“青,生也。象物生时之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参见刘熙《释名》(卷四),台北育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34页。人们从自然万象中获得了五种基本的色相,并体会到这五色与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所以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五种“正色”,并暗含了吉利祥瑞的意义。可见,在中国古人眼中,色彩已经成为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而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感性的知觉形式。色彩已经转换成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和思想认知图式,大千世界的五颜六色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并通过对物象的视觉认识转换成一种对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与色彩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50986****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