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文“课标”盘活语文学科教育王洪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已于2001年7月由教育部印发进入试验区试验。这必将促进试验区和正待试验的地区及今后各教学地区的广泛推广,以语文教学和考试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在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原则、教学程序、教法构建和教学实践,带来前瞻性的人文的和学科的教学实施和评估的思考。为此,解读好“课标”,对我们盘活语文学科教育,盘点学生人文素质和语文修养甚为重要。一、关于《课标》的解读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不能依从于“工具性”,也不可偏注于“人文性”,抑或是“科技性”的单一贯通。《课标》中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是极具“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可见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界定的轴心。轴心不准,轮子偏废。而《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明确地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阐述既有利益于我们克服追求纯工具性训练的阡陌小径,又有益于我们克服只顾重现已知,前人经验,灌输知识积累的课文内容图解,也有益于我们克服就文说文,就文教文,望文生义,以文肢解而脱离生活的说教。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必须改变:一方面要抓阅读促进阅读,抓写话促进作文,抓说话促进交流;一方面要抓学习精神,孕育人文内涵,人格教育,道德素养,这才是对《课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具体落实。2、“综合性学习”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多少年来的“繁、难、偏、旧”以及对学习对象的淡视和学习内容的细化,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创造思维,僵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剪断了学生创新想象的翅膀,这是“学科中心论”的桎梏所至;同时,学科的细化,教学过程的细讲细析也使教学者的教学行为漠视了对学生生活的认识和盘活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这对一个处于在激烈竞争中求发展求复兴的民族来说,是极其有害的;因为它不可能全面提升民族的文化素质。因此,《课标》高层建瓴地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课改号角。因为它在实际教学中,给教师提供了施展教学的广阔时空,对激发学生的猎奇心、创造欲,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未知、质疑困惑、体验情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是大有裨益的。其实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者个性化的行为。学习者如果缺乏“自主”的学习感受、体验、探究,就会缺乏吸收的个性化,表述的创新化,就不可能用心去感悟、想象、联想、整合以达“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的学习境界。3、强调“体验和感悟”与“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对影响学习主体的学习精神和提升人文素养是有着不可低估的“春风化雨”的作用的。然而学习主体的精神感受,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是教师“问”不出来的,“灌”不出来,“练”不出来的,也不是分析分析、归纳归纳就能分析归纳出来的,它需要靠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注重学习过程的心理体验,重视语文实践和语文生活的积累,像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作文中学会作文,从交际中学会交际,从欣赏中学会欣赏,从人文精神中孕育人文精神;为此,《课标》提出的“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强调语文实践”的特点,必然引导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地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掘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教学行为者应用心去培育学生的想象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表述思维,从而使之利用已知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悟语言材料的丰厚韵味,养成语文的学习精神。窃以为,上述三方面的吾之拙见是对《课标》的粗陋解读,综合起来,可以看出《课标》较“大纲”有了明显的突破。主要表现为:⑴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为明确,创新地提出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⑵创造性地规范了语文教学的三大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能力构建;⑶强调了综合性学习,重视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⑷关注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创新,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既然《课标》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成果,那么,它必将对我们的课改和创新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学习它,解读它,实施它,目的就是为了更鲜活地进行语文课程教学,并贯彻落实《课标》精髓与语文教学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二、盘活语文学科教育只要关注一下近两年来的全国各地的中考[含全国高考],其阅读和作文无不是在盘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创新,考查学生的人格美德,激活语文教育资源,盘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上着眼。这是《课标》意图体现所在。所以,学习《课标》是为了更好地盘活语文学科教育。《课标》既然给我们指
解读语文课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