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以北京为中心分布,遍布全国。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于年,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行当京剧的行当主要分生、旦、净、丑四种。生就是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揺旦)。净就是花脸,又分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毛净。丑就是丑角,俗称“三花脸”,又分文丑,武丑。此外,在古代戏剧中的末角也作为重要角色单独列出的,其一般作为配角。现代戏剧中已经和生合并,即“须生”。(末指老年男性,现已归入生行)艺术形式京剧分为“念做唱打”。念就是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京剧中的念白分京白、韵白和苏白,京白是用北京音,韵白则用湖广音、中州韵,苏白使用苏南地区的方言。做就是做表和身段。唱就是行腔。打是结合民间武术将其舞蹈化的武打动作。艺术音乐折叠编辑本段唱腔京剧的唱腔以二黄腔和西皮腔为主。二黄有正二黄与反二黄之分,板式有导板、迥龙、慢板、慢三眼、中三眼、快三眼、原板、散板、摇板、滚板等。西皮腔板式有导板、板、慢三眼、快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伴奏乐器京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文场主要指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唢呐等。武场主要指打击乐器,有檀板和单皮鼓(班鼓)、大锣、铙钹、京锣等。乐队京剧的伴奏乐队又称分文武场,传统的京剧伴奏乐队由人组成,通常是人。鼓师,又称司鼓,演奏檀板和单皮鼓,是掌握音乐节奏的人,相当于乐队的指挥。京胡、京二胡、京剧月琴、京剧三弦被称为乐队的四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又被称为乐队的三大件。脸谱脸谱是运用色彩和线条构成各种图案,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脸谱的根源,不少学者皆归纳为以下两个来源:祭舞面具说:源于古代祭典所用面具,像驱逐旱魃的傩舞,使用凶宁的面具来突出恶魔可怕的形象。乐舞面具说:历史传说中北齐的兰陵王面目秀美,作战时戴上威猛的面具,以慑服敌人。后来,由于俳优头罩面具,在舞台施展动作,究竟不自然,而且无法操纵面部肌肉和眼神的收放来表达现实人物的情绪,于是逐渐放弃面具,于是发展到以脸谱替代面具,提高面部化妆的戏剧功能。脸谱的作用可归纳成四点:暗示性格、介绍特点、褒贬善恶、明辨美丑基本可分为六类:红、白、黑、黄、蓝和绿、金和银。红:表示忠勇正直,如关羽。白:表示奸诈狠毒,如曹操。黑:表示刚正不阿,如包拯。黄:表示凶猛阴险,如典韦。蓝和绿:表示中性,草莽英雄。金和银:表示神秘,代表妖神一类。如美猴王和白骨精。服装这些行头依角色身分和行当来穿着,无时代、地域或季节的限制,一套行头通常可以在不同的情形下穿着。也就是说,同一套行头在不同的剧目里,各表现不同的角色。根据《辞源》,“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蟒衣本指绣有蟒蛇形的袍衣。后为绣龙形有四爪的衣袍。明代为大臣所穿,清代则为各官员遇典礼时穿用。道具京剧的道具十分
京剧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